等到他稍微年长一些以后,意识到北魏当年战乱太多,应该休养生息了,因此北魏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宁的时光。可拓跋濬命不长,26岁就去世了,没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
拓跋濬去世以后,他那个年幼的长子拓跋弘继位,年仅13岁。又是一个孩子,北魏真够倒霉的,全都是少年天子,自然很容易就被别人欺负。
这回欺负拓跋弘的可不是权臣,而是他的嫡母冯太后。北魏有一种传统,那就是子贵母死。
也就是说,儿子被立为太子,那么做母亲的就要自尽,以防止吕后乱政的局面,因此拓跋弘的生母李氏就这被赐死了。
但是身为皇后,嫡母是不需要这么做的。因此拓跋濬的皇后冯氏,顺理成章成为了架空拓跋弘的关键人物。
冯太后的出身也不简单,她的爷爷就是北燕皇帝冯弘,所以说她怎么说也算是个郡主。
本来拓跋弘生下了太子拓跋宏以后,冯太后也不打算管理朝政了,安心在后宫弄孙为乐。
可拓跋弘却非要干涉冯太后的私生活,贬谪了一批冯太后的面首,这还得了?敢动老娘的男人?
于是冯太后和拓跋弘之间的战争就这么爆发了,以至于拓跋弘开始厌倦朝政,专心研究道佛学说,结果把自己给陷进去了。
拓跋弘打算传位给叔叔拓跋子推,冯太后带着一帮人表示反对,无奈之下,18岁的拓跋弘只好传位给了年仅5岁的儿子拓跋宏。
此后拓跋宏手里还有一些权力,依旧干涉朝政,可冯太后却不太愿意再让他出现了,因此没多久,拓跋弘就被冯太后幽禁,随即意外去世了,年仅23岁。
如果说前面的北魏皇帝,都在小打小闹的话,那么元宏可就是动真格的了。过去北魏皇权更迭,基本上都是宗室、宫廷内部进行的。可元宏却偏偏要对整个北魏下手。
元宏是冯太后养大的,所以冯太后前期执政期间,元宏是没有权力的。等到冯太后去世以后,24岁的元宏正式亲政。
这位老兄可太会玩了,他立志于汉化改革。为了迁都到更靠近中原的洛阳,甚至撒了个谎,扬言要南征。吓得大臣们连连答应就在洛阳建都好了,何必南征呢!
刚才不是拓跋宏吗?咋变成元宏了呢?这也是他的改革成果之一。为了汉化改革彻底,元宏从北魏皇族自己人下手,把拓跋这个姓氏改成了元姓,从此北魏皇族都改姓了元。
同时他也鼓励鲜卑各大贵族更改自己的姓氏为汉姓,用汉语取代鲜卑语,参考南朝的法令来治理北方。为了改革,元宏不惜打压鲜卑贵族,甚至处死了自己的太子元恂。
这可真是个猛人啊,在他的一系列改革之下,北魏的汉化程度十分明显。但是也埋下了隐患,因为鲜卑贵族们都很不服气,这就是北魏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
元宏自己33岁就英年早逝了,留下了一个改革还没彻底的北魏给自己的儿子元恪,可见北魏的未来会怎样。
北魏的崩盘,源于改革过于仓促。
元恪虽然也支持老爹的想法,但是能力有限,无法调和旧贵族和改革派之间的矛盾,以至于北魏国力开始衰败。
33岁的元恪去世以后,北魏再次出现了大混乱。年仅6岁的太子元诩被立为皇帝,他的母亲胡太后执政。由于胡太后的胡作非为,甚至毒杀元诩,导致尔朱荣入京稳定局面,北魏彻底迎来败亡结局。
胡太后毒杀元诩后,把元诩的女儿元姑娘冒充为皇子,立她为帝,结果事情败露。不得已只好改立元钊为帝。可惜尔朱荣掌权后,元钊又被他给宰了。
此后尔朱荣立拓跋弘的孙子元子攸为帝,元子攸趁机灭了尔朱荣,结果他本人又被尔朱兆给宰了。此后的元恭、元晔、元朗、元修都是权臣高欢手里的傀儡,其中元晔、元朗被高欢所杀,元子攸被宇文泰所杀。
北魏的皇权更迭过于混乱,得以善终的皇帝实属少数。
先后死于非命的就有拓跋珪、拓跋焘、拓跋余、拓跋弘、元诩、元钊、元恭、元晔、元朗、元修,这还是在北方统一的基础上,出现的这种情况,绝对不正常。
究其根本,我们可以看得出,鲜卑文化融入汉文化的这个过程中,造成了一系列麻烦,这才是北魏皇权更迭、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
比如说太武帝灭佛,而他的子孙后代却信佛。比如说太武帝前期重用崔浩这样的中原士族,后期又把这帮人给灭族了。
我认为最关键的地方,那就是元宏在改革的时候,脚步快了点。
他什么都想要一步到位,鲜卑贵族们压根就吃不消,矛盾自然也就彰显出来了。
再加上没有一个比较优秀的接班人接力,直接导致汉化改革进入了尴尬局面!
公元589年,隋灭陈。占领建康城后的一天夜里,随军出征的开府仪同三司王颁“发陈高祖陵,焚骨取灰,投水而饮之”,即挖开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陵墓、取出残存尸骨、焚成灰烬后冲水喝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