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鸿门宴上,项羽不愿听从范增的计谋。刘邦曾说,他能夺取天下,靠的是张良、萧何和韩信,而项羽有一个范增,他却不会用,所以他丢失了天下。楚汉战争时期,比范增更优秀的谋士很少,项羽连范增的话都不愿听,其他人的话他更就不会听了,所以楚汉战争时期的人才,会觉得项羽不会采纳他们的意见,而不去投靠项羽,转身投靠了刘邦,即便是项羽手下的一些人才,如韩信等,也因为项羽不采纳他们的意见,转身投靠了刘邦,这给项羽带来了麻烦。
项羽在鸿门宴上犯的这2个错误,远比他没有杀掉刘邦要严重,这导致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输给了刘邦。
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确值得细品。正所谓读史可以明智,让我们少走弯路,了解历史知识对一个人的成长尤其重要。
书里商周更替这一段:周老师,年轻的时候曾跟一个叫商的老师打过一架,完胜!从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
还有介绍萧何这一段,以前只知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却不是萧何到底是干啥,这下可清楚了:萧何是什么人?他是刘邦的“后勤部长”、“神级宅男”,刘邦在前线无论翻来覆去怎么打,无论被人打得多么惨,永远有替补队员和粮草及时送到,当天下单隔天就到,道上兄弟喊他“萧顺丰”。
公元前202年,54岁的刘邦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定国都为“洛阳”。别看他如今意气风华,很难让人相信的是,就在七年前,刘邦还是因私放骊山徒役而被迫隐蔽在山泽之中的通缉犯。
七年,能做些什么?
对于孩子,可以从小学升到初中;
对于情侣,可以从恋人发展成夫妻;
……
人生纵有无数种可能,但若是有一个通缉犯站在你面前告诉你:他能在秦朝末年只用7年时间,就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你多半会认为他在吹牛吧?
刘邦的履历就是那种夸张到不论怎么看,只要换个名字,就会让人认为是吹牛的级别。
这样的人,我们一般称呼其为:天命之子。
在大家的印象中,天命之子一般都是那种废柴流、退婚流,再不济也带个金手指、老爷爷的形象,怎么看也不像刘邦这样前47年几乎一事无成的类型吧,那么他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能够得到历史的青睐呢?
刘邦比别的诸侯更擅长协调各方的利益:出身基层的刘邦,比起其他起义的诸侯们更深知人民的诉求,他在协调社会各方的矛盾时,也更懂得如何获得民众的支持;
在刘邦刚开始举兵反抗秦朝的时候,队伍是十分弱小的,基本上都是些同乡和亲友组成的团队。不过随着慢慢地发展,刘邦的队伍越来越大,最终在和项羽分庭抗礼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胜出,坐上了皇位。而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原因在于他善于用人,不过在他的核心团队中,我们发现除了张良、陈平等少数一些人是后来加盟刘邦团队的,其余大部分都是刘邦早在沛县时结交的“狐朋狗友”。
刘邦的这些朋友,都是些什么人呢?在沛县这个小县城里,有的算是有点头脸,比如县主吏掾萧何,也有在县衙基层的,比如养马赶车的夏侯婴。有些只是贩夫走卒之流,像樊哙以杀狗贩卖狗肉为生。还有一些没什么正经营生的,像周勃整天吹吹箫,偶尔也去人家丧事上吹一吹。总之,刘邦这些朋友当中,大多数都是不被人看好的,可就是这样一帮“狐朋狗友”,在刘邦起义之后,却个个都成了治国统帅的人才?这是为何呢?
其一,这群人,看似“狐朋狗友”,却个个不简单。首先那刘邦来说,他只是一介亭长,却能结交上县衙的萧何以及典狱长曹参,还能跟县领导的司机夏侯婴走得很近,说明刘邦这个人的交际能力十分地强。关键他还能让这帮朋友都死心塌心的信任他,这就很厉害了。
而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身份卑微,但是却都不是等闲之辈。诸如樊哙,别小看他只是个杀狗的,他力气很大,而且勇猛过人。
单凭这一点,他当一个将军也就不在话下了。萧何也是如此,虽然县衙的一个官吏,但是他却写得一手好公文,而且擅长管理。
其二,起点不代表终点。
刘邦这些亲友当中,他们的起点确实很低,大多数都是普通老百姓,开始的时候也没见过什么世面。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后期的发展,毕竟没有谁生下来就会干所有事,打仗也是一样,刚开始没经验,只要多上战场打几次不就会了嘛。
樊哙、周勃、卢绾等人刚开始确实不怎么懂打仗,但是时间一久他们在实战中就学会了,满满的自然就成将帅之才了。
再加上随着刘邦势力的扩大,不断的有新人才加盟,诸如张良、陈平等人,在这些高素质人才的熏陶影响之下,很容易带动整个刘邦集团素质的提升,如此一来,不断的学习改进,再普通的人也足以逐渐成长为了独当一面的将领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