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夏长祁县 根基弥坚 (祁县 盛夏)
盛夏的祁县,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与外界想象的战后残破不同,此时的祁县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繁荣。街道整洁,商铺林立,往来行人面色红润,孩童在新建的学堂外嬉戏。白家推行的“藏富于民”政策初见成效,民间积蓄有所增长,市场活力甚至超过了战前。
白鸿儒与权世勋(幼子)丈婿二人,一个主外,一个主内,配合愈发默契。
农业深耕方面在去年丰收的基础上,白家进一步推广轮作、间作等精耕细作之法,并利用“物性金石”思路改良的农具全面铺开,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官仓储备充盈,足以应对任何突发状况。
工坊也做了必要的升级,“金石续断散”的生产依旧分散隐匿,但祁县主工坊转而生产更多民用物资。基于“物性金石”研发的、更加耐用的铁锅、农具,以及一种具有微弱驱虫效果的“金石避秽粉”(陈念玄的偶然发现),深受百姓欢迎,不仅内销,还通过“华北兴业公司”渠道外销,利润可观。
教育上也推陈革新,技工学堂规模再次扩大,新增“基础机械原理”与“商务信函”课程。权世勋(幼子)亲自审定教材,强调学以致用。那批秘密培养的少年,已有数人被选派,以各种身份前往北平、天津甚至香港,开始接触更广阔的世界。
祁县不再仅仅是一个世外桃源或技术据点,它已然演变成一个拥有强大自愈能力、深厚经济基础和人才储备的成熟社区,成为白家最稳固的“基本盘”。
第二幕 八路一体 血脉交融 (八路军根据地 & 联合经济区)
与八路军的合作已上升到近乎“一体化”的程度。白家资助建立的几所“战地医院”和“卫生学校”在八路军根据地内高效运转,极大地降低了伤员的死亡率。白家工匠帮助建立的小型兵工厂,已能独立维修绝大多数枪械,甚至开始试制一些简单的掷弹筒和迫击炮弹。
在经济上,双方共同开辟了几个“联合经济区”。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八路军提供劳动力和安全保障,共同开发山区的矿产、药材资源。所得利润按约定比例分成,实现了真正的互利共赢。白家的商业网络借助八路军的力量,深入到以往难以触及的穷乡僻壤,而八路军则通过白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资支持和财政补充。
这种深度绑定,使得白家在华北敌后的根基牢不可破。即便日后形势有变,这份在战火中凝结的情谊和利益共同体关系,也将是白家最珍贵的资产之一。
第三幕 海上扩线 南洋深耕 (南洋 槟城 & 新加坡)
权世勋(长子)的“海上商路”在经历了初期的艰险后,逐渐步入正轨。他与南洋华人商会,尤其是陈嘉庚旗下的“南侨总会”建立了稳固的联系。交易物品种类更加丰富,北方的药材、皮毛、矿砂换取南洋的橡胶、奎宁、汽油、精密仪器,甚至还有一些国内无法生产的化工原料。
这条航线不仅带来了物资,更带来了信息和人脉。通过南洋华侨,白家得以了解国际局势的真实动向,接触到了西方最新的科技杂志(尽管是过期的),甚至开始与一些对华友好的西方人士建立间接联系。权世勋(长子)也借此机会,将几名心腹手下安插在南洋的商号中,学习现代商业运作,并为家族未来可能的南迁或分散投资预留棋子。
海上力量,在权世勋(长子)手中,已从单纯的武装袭扰队,转变为一支兼具商业运输、情报收集和国际联络功能的复合型船队。
第四幕 北平潜行 资本暗涌 (北平 “华北兴业公司” 及关联网络)
白映雪在北平的运作愈发精妙。“华北兴业公司”如同一个巨大的深海章鱼,将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主体却始终隐藏在幽暗之中。
金融布局进一步深化,通过控股的钱庄和保险公司,白家开始尝试性的资本运作,参与一些优质企业的债券认购,甚至模仿西方模式,发起设立了一只小型的、仅限于核心圈层的“产业投资基金”,用于投资有潜力的新技术和新工厂。
情报系统也进行了升级,公司总部的情报分析室引入了更科学的数据归类和分析方法,开始尝试绘制“华北势力关联图”和“国际局势演变趋势图”。傅三爷的江湖网络与公司的商业情报系统完成了深度整合,形成了一张覆盖军政商三界的立体情报网。
政治方面投资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几位早期接受白家资助或合作的重庆官员,地位有所上升,开始在各自领域发出声音。他们虽不知幕后是白家,但在一些关乎华北稳定或商业环境的事务上,往往能做出有利于“华北兴业公司”的决策。这是一种无声的影响力渗透。
白家仿佛一个技艺高超的弈者,不再执着于吃掉对方多少棋子,而是专注于布局占位,控制大势,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其设定的节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权倾1925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权倾1925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