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 钱锦云被他这样盯着,微微有些不自在,但还是强撑着没有移开视线,“臣妾思索出一个推广新币的法子,比起陛下那套‘强制兑换’,或许更为有效。”“哦?说来听听。”“陛下曾言,要让百姓接受新币,就必须让他们切实看到其中的好处。” 她坐直了身子,眸子里闪烁着商人特有的精明光芒,“但臣妾觉得,仅仅只是看到还远远不够,还得让他们真正尝到甜头才行。”
说着,她从怀里掏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缓缓展开,竟是一张《新币流通奖励券》的草图。券面绘制得极为精巧,正面印着银币的图样,栩栩如生,仿佛那银币随时都会从纸上跃然而出。背面则罗列着密密麻麻的条款:“凡持新币在皇家商会下属店铺采买者,可享九折优待;”“凡以新币缴纳夏税秋粮者,免火耗三分;”“凡工匠、农户存新币入皇家银行,年利一分五厘;”“凡学堂教习、讲武堂军官月俸,一律以新币支取,并额外增发半成‘技术补贴’……”
朱祁镇接过那张草图,一行行仔细地看下去,越看心中越是震撼。这哪里仅仅只是一张奖励券,分明就是一张精心编织、覆盖全国的大网 —— 以利益为诱饵,将士农工商各个阶层全部纳入其中,让他们与新币的流通紧密相连。
“锦云,你这是…… 要把朕的银币,变成天下人赖以生存的饭碗呐?”“只有饭碗端得稳,一切才能稳如泰山。” 钱锦云的声音柔中带刚,透着一股坚定的信念,“陛下能用铁路保障边军的温饱,能用水泥让百姓住得温暖,那臣妾就能凭借银币,让天下人清楚地明白 —— 唯有紧紧追随陛下的脚步,方能过上好日子。”
她稍作停顿,又补充了一句:“那些囤积旧银,死活不肯兑换新币的世家大族,就让他们继续囤着。等到他们发觉,朝廷的徭役可以用新币来抵偿,边军的战功赏银唯有新币才能支取,甚至…… 皇家的赐婚、赐宅,都只认可新币之时,他们自然会乖乖地跪着来求我们收下他们的银子。”
朱祁镇沉默了许久,而后忽然轻笑出声。他笑得极为轻柔,却仿佛将整夜积压在心头的郁气都一并驱散了。
“你比朕还要狠辣几分呐。” 他将草图小心地折好,如同珍藏一件稀世珍宝,“这个法子,朕准了。但有一点,那‘技术补贴’的半成,朕决定从朕的内帑中支出,不动用国库。”
“陛下这是……”
“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这新币的信誉,是朕用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他缓缓站起身,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那张巨大的疆域图前,指尖从京城缓缓滑向江南,仿佛在规划着帝国的未来,“另外,徐月明那边铸币所需的模具,朕会派王瑾亲自去押运。但朕既不会告诉他模具究竟藏在何处,也不会透露运往何地。”
钱锦云微微一愣,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陛下难道连王瑾都信不过了吗?”
“并非是信不过,恰恰是因为太信任了。” 朱祁镇的声音低沉得如同铁块落地,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重,“王瑾跟随朕已有十年之久,朕的所有事情他都了如指掌。然而,也正因为他知道得太多,所以才最容易被居心叵测之人盯上。朕要给他传递一个假消息 —— 就说模具在通州,让他带人往东去。而真正的模具,则由你亲自前往西山,交给赵铁柱的徒弟,一个名叫徐小六的年轻人。”
“徐小六?”
“没错,就是那个上个月用游标卡尺精确量出龙鳞间距误差仅有零点一毫米的学徒。” 朱祁镇转过身,目光灼灼,犹如两团燃烧的火焰,“朕已经观察他三个月了,这小子平日里话不多,双手沉稳,心思更是缜密。最重要的是,他的爹娘死于兴和木料行的矿难之中,对于那些旧勋贵,他心中的恨意比朕还要深切。”
钱锦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直至此刻,她才真正明白,朱祁镇所布下的这盘棋,远比她想象的更加深远复杂。他不仅早已算到了敌人的阴谋诡计,甚至连自己人内部可能存在的隐患都考虑周全,犹如一位高瞻远瞩的棋手,每一步都暗藏玄机。
“那王瑾那边……”
“就让他去跑。” 朱祁镇坐回御案前,提笔在一张空白绢纸上写下 “调虎离山” 四个字,字迹刚劲有力,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等他跑到通州,自然会有人‘接应’他。那些暗中盯着模具的‘耗子’,定会以为朕中了他们的计。等到他们动手抢夺假模具之时,内厂的人便能顺藤摸瓜,将他们背后的整条线连根拔起。”
他稍作停顿,又补充道:“告诉十三号,让他‘提醒’朱祁钰 —— 通州有动静。”钱锦云猛地抬起头,目光正好对上朱祁镇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刹那间,她只觉得浑身一阵发冷,这并非是因为恐惧,而是被眼前这个男人的智谋与决断所深深震撼 —— 他竟然连自己的亲弟弟,都毫不犹豫地当成了钓敌上钩的诱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基建录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明基建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