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在笔记本上写下“成就焦虑背后是生存恐惧的投射”,然后抬起头,看着男人:“张先生,你有没有想过,‘不被取代’和‘被需要’,其实是两件事?”
男人愣住了,显然没听过这种说法。
“你害怕被团队取代,本质上是害怕自己不再被需要。但‘被需要’不一定只能通过‘时刻在场’来证明。就像一座房子,柱子很重要,但如果只有柱子,没有梁和墙,也成不了房子。你的团队需要你这个‘柱子’,但也需要他们自己成为‘梁’和‘墙’。”林夏用了一个简单的比喻,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你一直把所有重量都扛在自己身上,不仅会累垮自己,也会让团队失去成长的机会。”
男人沉默了很久,然后轻轻点了点头:“我好像……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总觉得,只有我把所有事都做好,才是对的。”
咨询结束时,男人起身的动作比来时慢了些,后背也不再像之前那样绷得笔直。他走到门口,突然转过身:“林医生,谢谢你。我想,我今晚可以试着早点回家,陪我太太和孩子吃顿饭。”
林夏微笑着点头:“期待下次和你分享更多感受。”
送走男人,林夏回到办公室,将笔记本放在抽屉里。每个来访者的记录她都会单独整理,锁在带密码的抽屉里——这不仅是职业操守,更是对来访者隐私的尊重。她给自己泡了一杯薄荷茶,薄荷的清凉感能帮助她快速从刚才的情绪共鸣中抽离出来。
刚喝了两口茶,手机就响了,是医院的朋友李医生打来的。
“林夏,忙吗?有个事想请你帮忙。”李医生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急促。
“你说。”林夏走到窗边,拉开一点百叶窗,看着楼下的车水马龙。
“我们科有个病人,术后恢复一直不好,情绪特别差,拒绝配合治疗。家属也急得不行,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没用。你能不能过来看看,从心理学的角度给点建议?”
林夏看了眼日程表,下午四点到五点本来安排了整理咨询记录的时间,应该能抽出空。“可以,我四十分钟后到。需要我提前了解一下病人的基本情况吗?”
“太感谢了!我把病历摘要发给你,你路上看看。”
挂了电话,林夏快速收拾好东西,拿起放在柜子里的应急包——里面装着血压计、血糖仪、常用的心理评估量表,还有一些用来安抚情绪的小物件,比如压力球、薄荷糖。这是她的习惯,去医院或其他机构协助时,总会带上这个包,以备不时之需。
开车前往医院的路上,林夏翻看了李医生发来的病历摘要。病人是位65岁的阿姨,两周前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手术很成功,但术后伤口愈合较慢,而且出现了轻微的肺部感染。阿姨性格本来就比较内向,住院后更是不愿意说话,拒绝下地活动,也不按时吃药,甚至有时候会把护士递过来的水打翻。
“术后抑郁伴焦虑,可能还有对死亡的恐惧。”林夏在心里做了初步判断。这种情况在老年患者中很常见,尤其是心脏手术这类大型手术,术后身体的不适很容易引发心理上的应激反应,进而影响恢复。
到了医院,李医生已经在住院部楼下等她了。“林夏,你可来了。阿姨今天早上又把早餐扔了,家属都快崩溃了。”
两人快步走进病房,病房里很安静,阿姨躺在床上,背对着门口,盖着厚厚的被子。床边坐着一位中年女人,应该是阿姨的女儿,看到林夏和李医生进来,连忙站起来,脸上满是疲惫。
“阿姨,这是我的朋友林夏,她是心理咨询师,想和您聊聊天。”李医生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温和。
阿姨没有动,也没有说话,像是没听见一样。
林夏没有急着说话,而是走到病床边,轻轻拉了把椅子坐下,距离床沿大约一米远——这个距离既能让对方感受到关注,又不会造成压迫感。她没有先看阿姨,而是看向床头柜上的相框,相框里是阿姨和一个年轻女孩的合影,应该是孙女。
“这是您的孙女吧?长得真可爱,眼睛和您很像。”林夏的声音很轻,像是在和老朋友聊天。
床上的阿姨终于动了一下,慢慢转过身,看向林夏。阿姨的脸色有些苍白,眼睛里没什么神采,但还是能看出年轻时应该很漂亮。
“你怎么知道?”阿姨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一丝警惕。
“看眼睛啊,都是圆圆的,眼尾有点往上翘,一看就是一家人。”林夏笑了笑,指了指相框,“您孙女多大了?看着像是在上大学。”
提到孙女,阿姨的表情柔和了一些:“今年大二了,在外地读书。”
“那她一定很想您吧?这么久没见了。”林夏继续顺着这个话题聊,没有提病情,也没有提治疗,只是聊家常。
阿姨点了点头,眼神有些落寞:“她每周都给我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我说快了,可我这身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