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符合施工规范!
周远的声音在工地简易会议室里炸开。窗外,马来西亚的烈日炙烤着钢筋水泥,而室内的气氛更加灼热。
施工队长老王——一个五十多岁、皮肤黝黑如檀木的老工程人——慢悠悠地喝了口茶,才抬头看向这位年轻的副总工程师:周工,我干这行三十年了,从没出过事故。
但用竹脚手架搭30米高的模板支撑?周远指着图纸,规范明确要求必须用钢架!
老王放下茶杯,茶杯底部沾着的沙粒在桌面上留下一个小圆圈:周工,您在国内待久了,不了解这里的情况。他掰着粗壮的手指解释,第一,本地钢架供应不足;第二,热带潮湿,钢架容易锈蚀;第三——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这里的竹子比钢还结实。
会议不欢而散。周远坚持签发整改通知,老王则嘟囔着书生误事甩门而去。两人的矛盾在项目部早已不是新闻——自从周远空降到这个铁路项目,他与老王的理念冲突就没停过。
别跟老王硬碰硬,测量员小李偷偷劝周远,他可是参与过双子塔建设的传奇人物,连张总都让他三分。
周远摇头。再传奇的人物也不能无视安全规范。他决定亲自去材料场看看那些比钢还结实的竹子。
材料场角落里,整齐堆放着数百根青黄色的竹竿,每根都有碗口粗。周远随手拿起一根敲了敲,沉闷的响声确实显示出惊人的密度。更令他惊讶的是,每根竹竿上都用红漆写着编号和承重数据。
马六甲特产,老王的声音突然从背后传来,生长慢,密度大,抗拉强度是普通钢材的80%,但耐腐蚀性强十倍。他走到竹堆前,像抚摸老友般拍了拍,1985年建槟城大桥时就用过,三十年了一点没坏。
周远有些尴尬,但职业习惯让他追问:有检测报告吗?
老王哼了一声,从兜里掏出一沓泛黄的纸:1985年、2001年、2017年三次检测,自己看。
数据确实令人信服。周远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武断——老王并非无视规范,而是基于本地经验选择了更适合的方案。
为什么一开始不给我看这些?
您也没问啊,老王咧嘴一笑,露出被槟榔染红的牙齿,上来就扣的大帽子。
周远哑然。他确实习惯了先入为主的判断,这是技术人员的通病。
正当气氛缓和时,阿迪急匆匆跑来:周工!王队长!不好了,西段基坑边坡出现裂缝!
两人立刻赶往现场。烈日下,一段约二十米长的基坑边坡上,几条狰狞的裂缝正张着嘴。周远蹲下身检查,发现裂缝边缘湿润——地下水已经开始渗出。
必须立即加固!周远站起身,调两辆挖掘机来,先做临时支护!
老王却摇头:来不及了。他指向远处天际,看那边。
周远顺着方向看去,只见天边堆起厚重的乌云。在热带工作过的都知道,这种云意味着暴雨将至。
雨季提前了,老王的声音罕见地严肃,按传统,这时候得先安抚土地神。
什么?周远以为自己听错了。
老王已经招呼工人们行动起来。令周远震惊的是,这群平时散漫的工人突然变得异常高效——有人搬来几张简陋的供桌,有人准备香烛水果,还有人捧着一只活公鸡。
王队长!这是干什么?周远拦住老王,现在需要的是技术措施,不是迷信活动!
老王出奇地耐心:周工,您知道为什么本地人施工前都要拜土地神吗?
因为愚昧。
因为经验。老王纠正道,老一辈不懂地质水文这些词,但他们知道雨季哪些地方容易塌,哪些地方安全。土地神不安就是他们的地质灾害预警。
周远想反驳,却看到工人们已经自发开始加固边坡。他们的方法很原始——打木桩、堆沙袋,但效率奇高,而且针对性极强,正好集中在最危险的点位。
看那个裂缝走向,老王指着边坡,像不像鸡爪印?老辈人说鸡爪裂最危险,现在你们叫它剪切裂隙
周远惊讶地发现老王说得没错——那确实是典型的剪切破坏迹象。他开始重新审视眼前的仪式:或许所谓的,其实是老一辈工程人传递经验的一种方式?
暴雨来得比预计还快。豆大的雨点砸下来时,工人们刚好完成临时支护。周远和老王躲在挖掘机驾驶室里,透过雨帘监视边坡情况。
1988年,我在柔佛州遇到过类似情况,老王突然说,当时有个德国工程师跟你一样,不信土地神,结果...他做了个坍塌的手势,十二个人埋在里面。
周远沉默。工程史上确实有很多因忽视当地经验而导致的灾难。他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太拘泥于书本规范。
您为什么不早解释清楚?
你们这些高材生啊,老王摇头,动不动就要数据、要报告。有些经验是几十年拿命换来的,哪来得及写报告?
雨越下越大,边坡上的裂缝开始渗水。突然,对讲机里传来阿迪急促的呼叫:周工!监测点D3位移超标!有人还在下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