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吗?
航天领域常用这种结构,我联系了一位大学导师,他能帮我们对接供应商。
陈默盯着周远看了几秒,突然笑了:你总有后手,是不是?
最终方案汇报会上,周远团队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不仅解决了328米泵送的技术难题,还将综合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林为国当场宣布方案通过,并特别表扬了周远的创新精神。
年轻人敢想敢干是好事,散会后,林为国私下对周远说,但记住,创新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别为了标新立异而复杂化方案。
这句提醒让周远醍醐灌顶。他意识到,工程师的职责不是展示聪明才智,而是用最可靠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泵送方案刚解决,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随着结构施工进入快节奏,周远发现施工队对技术要求的执行开始打折扣。
周工,钢筋绑扎间距超标了,一天早晨,质检员向周远报告,但施工队长老王说差个一两公分不影响,拒绝整改。
周远立即赶到现场。核心筒剪力墙的钢筋密密麻麻如森林,按照规范,竖向钢筋间距应为150毫米,但实际测量多处达到170毫米。
王队长,这必须返工,周远指着超标处,超高层结构对剪力墙的要求非常严格。
老王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施工,脸上皱纹如刀刻,双手粗糙得像树皮。他叼着烟,满不在乎地摆摆手:小周工,我干这行三十年了,这点误差根本不算事。你们坐办公室的就知道照本宣科。
这不是照本宣科,周远克制着怒气,328米的高度,每一处细节都关系到整体安全。
安全?老王嗤笑,我参与过的楼比你见过的都多,哪栋塌了?耽误了进度你负责?
周远深吸一口气。他明白,面对这样的老施工,单纯讲规范毫无意义。必须用他能理解的方式沟通。
王队长,周远改变策略,您看这钢筋像不像人的骨头?骨头间距大了,肉还能长结实吗?等混凝土这浇上去,强度不够,将来楼晃起来,最先倒霉的是谁?是天天在里面上班的人。
老王的表情微微松动。周远趁热打铁:我知道您经验丰富,但这栋楼不一样。等建成了,您带着孙子路过,可以指着说这是爷爷参与建的,多自豪!但咱们得确保它百年屹立不倒,对吧?
老王的烟快烧到手指了才反应过来。他扔掉烟头,叹了口气:你小子会说话。行,我让人返工。不过工期耽误了,你得跟张经理解释。
没问题,周远松了口气,谢谢王队长理解。
这件事教会了周远宝贵的一课:工地管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人的问题。要改变别人的行为,必须先赢得他们的心。
随着楼层不断攀升,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周远坚持每天巡查,对任何隐患都毫不留情地要求整改。这种严格引来了部分施工人员的不满,背后称他为周阎王。
别太较真,一次安全例会后,陈默劝他,工人都不容易,有些小问题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
周远摇头:安全没有小事。陈组长,你还记得去年的边坡塌方吗?
陈默表情一滞,没再说什么。周远知道,那场险些酿成大祸的事故是陈默心中永远的刺。
五天后,周远的坚持避免了另一场潜在灾难。他在巡查中发现,核心筒爬模系统的连接螺栓有多处松动。尽管施工方保证每天都会检查,周远还是果断下达了停工令。
你知道停工一天损失多少吗?分包老板冲到办公室,脸红脖子粗,至少五十万!你一个小技术员担得起这责任?
周远平静地调出手机照片:李总,请看这些螺栓的松动情况。如果爬模在施工中脱落,五十万够赔一条人命吗?
分包商转向张振国:张经理,您评评理!这点小问题至于全线停工吗?
所有人都等着张振国表态。项目经理慢慢掐灭烟头,看向周远:你确定必须停工?
不仅停工,还需要全面排查所有连接点,周远毫不退缩,爬模系统承载着三百米高空的十二名工人,安全系数必须百分百。
办公室鸦雀无声。分包商额头渗出冷汗——如果真出了事故,他倾家荡产也赔不起。
按周工说的做,张振国最终拍板,安全问题上,没有商量余地。
这次事件后,周阎王的外号有了新的解读——不是苛刻刁难,而是守护生命的铁面判官。工人们虽然嘴上抱怨,心里却多了分踏实:有这样严格的技术负责人,他们干活更安心了。
主体结构施工到第十八层时,周远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公司总部派来考察组,对云端之塔项目的技术创新进行调研。作为泵送方案的主要设计者,周远被安排做专题汇报。
会议室里坐满了中建东方各分公司的总工和技术骨干。周远第一次面对这样高规格的听众,开场时声音有些发抖。但讲到技术细节时,他逐渐找回了自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