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丢弃在仓库角落、印着疑似“信天翁”简化标记的GX-12试样盒,如同一块烧红的烙铁,灼烫着沈青的神经,也彻底打乱了她试图维持的“静默观察”节奏。A-7预案那固定的联络窗口期,此刻显得如此遥远而僵化,仿佛一道不合时宜的枷锁。
等待,意味着可能错失关键时机,放任危险在眼皮底下滋长。
破例行动,则意味着巨大的暴露风险,可能摧毁“牧星人”精心布置的整个监控网络,甚至危及自身。
沈青(林晓怼)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灼。整整一个下午,她坐在技术科的办公桌前,面前摊开着未完成的图纸,笔尖却久久未动。大脑如同高速运转的处理器,反复权衡着利弊,推演着各种可能性。
那个飞鸟展翅般的简化符号,在她脑海中不断盘旋、放大。它与记忆深处顾怀远展示过的“信天翁”标志细节一一比对。虽然存在差异,但那种独特的、带着某种冰冷科技感的构图风格,高度相似。这绝不是巧合!
第二实验室……胡专家……GX-12材料的异常数据……还有这个标记……
线索像一条条毒蛇,缠绕在一起,指向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结论——“信天翁”的触角,不仅没有因为张建军的落网而收缩,反而以更隐蔽的方式,延伸到了这片西南深山,目标很可能就是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新型材料GX-12!他们是想窃取配方工艺?还是想如同“北极星”项目一样,在材料中埋下隐患?
无论是哪种,后果都同样严重。
她看了一眼台历上那个被铅笔圈出的日期,距离下一个常规联络窗口还有四天。四天……太久了!谁能保证在这四天里,对方不会完成数据的窃取,或者完成对材料的某种隐性破坏?
责任感如同炽热的岩浆,在她胸中奔涌,几乎要冲破“静默”的冰壳。她想起了韩师傅那句沉重的“造孽”,想起了顾怀远将新身份交给她时那句“保护好自己”背后隐含的期许。她不能坐视不管。
但是,如何行动?
直接去找厂领导或保卫科?且不说她一个见习技术员人微言轻,拿不出确凿证据,单是解释她如何能识别出那个标记,就足以让她身份暴露。届时,不仅打草惊蛇,她自己也可能被卷入无尽的审查之中。
启用更高风险的紧急联络方式?培训时确实存在这样的预案,但条件极为苛刻,成功率低,且一旦被截获或识别,等于直接告诉对方“这里有你们的人”。
似乎只剩下一条路——冒险提前启用A-7预案中的“加速通道”。这不是常规流程,而是在确认存在迫在眉睫的重大风险时,可以尝试的一种非标准传递方式。具体做法是,将情报以特定形式,混入即将外送的、级别较高的技术文件流转环节,依靠组织在外围的拦截能力来获取信息。
这种方式不确定性极高,文件可能无法被及时识别,也可能在流转过程中丢失,甚至可能被厂内审查环节发现异常。但这是目前唯一一个既能相对快速传递警报,又能将自身暴露风险控制在相对较低水平的选择。
赌一把!
沈青下定了决心。她需要制作一份看似普通、实则内含警报的“技术问题请示报告”。报告内容要围绕GX-12数据的“异常波动”展开,符合她技术员的身份,但在格式、用词、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嵌入代表“紧急”、“信天翁”、“第二实验室”的特定密码。
这需要极其精心的设计。
接下来的两天,沈青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份特殊报告的撰写中。她反复推敲每一个用词,计算着字符间距,确保密码能被识别,又不会显得突兀。她甚至故意在报告中留下两处符合新手常犯的、无伤大雅的格式“错误”,而这本身就是密码的一部分。
这是一场无声的、与自己、也与潜在审查者的智力较量。
与此同时,她对第二实验室,尤其是那个胡专家的观察,也更加密切。
她发现,胡专家确实行踪诡秘。他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第二实验室的特定区域,据说是在进行一项“关键的工艺稳定性实验”。有两次,沈青在下班时间故意绕路经过第二实验室所在的那栋独立小楼,看到胡专家办公室的灯很晚还亮着,隐约能听到里面传来仪器运行的微弱嗡鸣声。
她还注意到,第二实验室的负责人孙主任,近期往厂部跑的次数明显增多,脸上时常带着一种混合着兴奋与压力的神情。有一次,她在厂办门口偶遇孙主任正和一位负责外事接待的干部低声交谈,隐约听到“境外专家”、“技术交流”、“审批流程”等零碎词语。
这些零散的信息,进一步佐证了她的判断。对方可能在为某种形式的“技术输出”或“数据交换”做准备!
时间越发紧迫了。
在倒计时的第三天下午,沈青终于完成了那份特殊的“关于GX-12材料部分数据异常波动的初步分析及请示报告”。报告看起来像是一份严谨的技术文件,详细罗列了她在整理数据时发现的几处疑点,并提出了进一步复核的建议。但只要按照特定规则解读,就能读出“GX-12材料疑似被‘信天翁’组织盯上,风险迫近,请求立即干预调查第二实验室及胡姓专家”的核心信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怼姐的七零爽辣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怼姐的七零爽辣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