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奉天殿的窗棂,洒在朱棣挺拔的身影上。他虽站在亲王首位,目光却不自觉飘向殿外的天幕方向——昨夜藁城之战的惨烈仍在脑海中回荡,今日天幕将播放西水寨与永平战事,这两场战役关乎燕军北境安危,更决定着后续南下的战略根基,由不得他不重视。
徐妙云此刻正在燕王府的书房内忙碌,案上堆满了各府送来的贺礼清单。自朱元璋命朱棣总领东宫事务后,前来送礼的达官显贵络绎不绝,有勋贵子弟,有文臣幕僚,甚至还有地方官员托人辗转送来的厚礼。她指尖划过清单上“赤金百两”“云锦十匹”的字样,眉头微蹙,随即提笔在旁批注“尽数退回,附信致谢”。
“王妃,”侍女轻声提醒,“这些礼物大多是诚意所赠,若是尽数退回,会不会驳了诸位大人的面子?”
徐妙云放下笔,语气平静却坚定:“太子之位已定,但册封大典尚未举办,父皇尚且健在,此时不可张扬。夫君向来低调,这些礼物若是收下,不仅会落人口实,还可能惹父皇不快。咱们只需将心意领了,礼物退回,礼数周全便好。”
侍女点头应下,转身去安排退礼事宜。徐妙云望着窗外,心中却已开始盘算——天幕今日要播西水寨与永平之战,这两场仗是夫君平定北境的关键,未来的她虽不能亲赴战场,却一定将王府事务打理妥当,让他无后顾之忧。
【天幕白光亮起,首先浮现的是夹河、藁城战后的河北战局图:燕军主力进驻邯郸、馆陶一带,如一把尖刀插在建文朝廷的南北运输线上;德州兵团(盛庸残部)龟缩城内,真定兵团(平安、吴杰残部)固守城池,两地粮道被燕军死死扼住,城墙上的士兵面带饥色,士气低落。】
【旁白缓缓响起:“夹河、藁城两战,燕军重创朝廷两大野战兵团,却并未急于攻城。朱棣深知,德州、真定城防坚固,强行攻城只会徒增伤亡。他选择了更狠的策略——掐断朝廷的补给命脉。”】
【画面切换:燕军骑兵分成多股,在开封至邯郸、徐州至济宁的两条运输线上穿梭。一队燕军骑兵突袭了朝廷的运粮队,粮车被点燃,火光冲天,押运士兵四散奔逃;另一队燕军则在粮道旁设伏,将朝廷的粮船拦截在运河之上,船上的粮草被尽数缴获。】
【德州城内,盛庸站在城楼上,看着远处被烧毁的粮车浓烟,脸色铁青。一名将领匆匆跑来,跪地禀报:“将军,燕军连日袭扰粮道,城内粮草仅够支撑十日,士兵们已经开始减半口粮了!”】
【真定城内,平安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他看着手中的粮册,重重摔在桌上:“朝廷的援军呢?粮草呢?再这样下去,不等燕军攻城,士兵们就要先哗变了!”】
【与此同时,燕军大营内,朱棣正与朱能、张辅等人查看缴获的粮草清单。朱能笑着道:“殿下,这半个月来,咱们缴获的粮草足够全军吃上三个月。德州、真定的朝廷军,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朱棣却摇了摇头,语气凝重:“别高兴得太早。建文朝廷不会坐视德州、真定沦陷,定会有后招。咱们得做好应对准备。”】
“掐断粮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王弼在奉天殿内忍不住叫好,“釜底抽薪,稍有不慎便是火星四溅伤及自身,殿下不愧是魏国公的女婿!德州、真定没了粮草,用不了多久就得不攻自破!”
傅友德却皱起眉头,语气担忧:“建文朝廷也不是傻子,肯定会派兵增援粮道。而且朝廷在徐州以南还有水师和防御力量,若是他们从南方调兵北上,燕军怕是会腹背受敌。殿下此举或许是为了,逼迫他们出战,只要他们敢出城野战,那么必死无疑”
徐达点了点头,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山西、辽东两地还在整兵。若是房昭、杨文主力尚在,率军入关,夹击燕军,老四的处境或许会麻烦一点,不过现在,这两支军队就是老四砧板上的肉。”
文臣们则更关注朝廷的应对。李善长叹了口气:“建文朝廷要是早点用围困之策,也不至于落到今日这般田地,不,如果采取另一种方式削藩,或许就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如今数十万大军只能龟缩在几座重镇里坚守不出据城而守,粮道被断,援军未到,德州、真定怕是保不住了。”
陈迪却摇了摇头:“未必。建文朝廷还有水师,若是从运河运送粮草,或许能解德州之围。而且山西、辽东的兵力不弱,若是能及时入关,说不定还能扭转战局。”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目光锐利地盯着天幕:“允炆啊允炆,治国不行,用兵更是一塌糊涂。粮道被掐断才想起调援军,早就晚了!你以为你命令一下大军就能立刻执行!棣儿这招,掐住了朝廷的七寸,接下来就看他怎么应对山西、辽东的兵了。”
【天幕画面一转,来到南京皇宫。建文帝朱允炆坐在龙椅上,脸色苍白,下方站着齐泰、黄子澄等大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