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奉天殿返回燕王府时,已是深夜。府内的灯笼早已点亮,沿着王府的石板路一路延伸,将夜色晕染出一片暖黄。朱棣牵着徐妙云的手,脚步缓慢而沉重——白日里朱元璋废储立他的圣旨,并未让他生出多少喜悦,反而天幕中提及的“正统帝朱祁镇”,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
徐妙云察觉到他的异样,侧头看了看他紧绷的侧脸,轻声问道:“夫君,今日父皇立你为太子,本该是天大的喜事,你为何反倒愁眉不展?是担心东宫事务繁杂,还是……”
朱棣停下脚步,转身将徐妙云揽入怀中。晚风带着初秋的凉意,吹起他的衣袍,却吹不散他眼底的忧虑。他低头,将下巴抵在徐妙云的发顶,声音低沉而沙哑:“妙云,你还记得今日天幕播放时,提到的那个名字吗——正统帝朱祁镇。”
徐妙云愣了一下,仔细回想片刻,才缓缓点头:“记得,天幕说他是咱们的重孙,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父皇赐的辈分也没错。怎么了,这个孩子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不在他身上,而在时间上。”朱棣松开徐妙云,牵着她走到王府的凉亭坐下,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石桌的纹路,“天幕说单家桥始建于正统年间,而正统朝距离建文朝,不过三四十年。你算算,咱如今(洪武十四年,按前文时间线推算)二十出头,十八年后靖难之役爆发,若靖难之役我赢了,按常理,我至少还能执政二十年。可三四十年的时间,却已经到了重孙辈的正统朝,这意味着什么?”
徐妙云的脸色瞬间变了。她何等聪慧,朱棣的话刚说完,她便算出了其中的关键——三四十年的时间,要历经朱棣、朱高炽、朱高炽之子(朱棣之孙)、朱祁镇四代人,这意味着朱高炽和那个尚未出世的孙儿,执政时间加起来,恐怕都不到十年!
“这……这不可能……”徐妙云的声音开始颤抖,她猛地抓住朱棣的手,指尖冰凉,“高炽是个好孩子,虽然体态胖了些,但心思沉稳,怎么会……怎么会执政时间这么短?还有咱们的孙儿,他还没出世,难道……”
巨大的恐慌袭来,徐妙云只觉得眼前一黑,身体不受控制地向后倒去。朱棣眼疾手快,一把将她抱住,紧紧搂在怀里:“妙云!别怕,只是我的猜测,未必是真的!天幕的话也未必全准,咱们不能自己吓自己!”
徐妙云靠在朱棣的怀里,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她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失去——她害怕朱高炽会早逝,害怕孙儿无法撑起大明的江山,更害怕朱棣会因此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她哽咽着说:“夫君,我好怕……咱们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若是高炽出事,若是……”
“不会的。”朱棣轻轻拍着她的背,语气坚定,“有我在,我会护着你们,护着高炽,护着咱们的孩子。以后我会让太医多给高炽调理身体,会教他更多治国的本事,绝不会让天幕的猜测成真。”
他知道,自己的话或许有些苍白,但他必须稳住徐妙云——她是他的软肋,也是他的铠甲,他不能让她被恐惧击垮。
过了许久,徐妙云的情绪才渐渐平复。她擦干眼泪,从朱棣的怀里抬起头,看着他眼底的红血丝,心里满是心疼。她伸手,轻轻抚摸着他的脸颊,转移话题道:“夫君,方才我还想到一个问题——天幕提到‘永乐大帝’,说那是你的年号。可我记得,‘永乐’这个年号,之前多为地方割据政权所用,比如南朝的方腊,都是反贼年号,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你为何会选这个年号?”
朱棣听到“永乐”二字,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他冷哼一声,拳头紧紧攥起:“还能是为什么?定是那群建文朝的文官,或是后世的腐儒,打不过我,便用这种下作的手段恶心我!他们知道‘永乐’曾是反贼年号,便故意将这个年号安在我头上,想借此抹黑我的正统性,暗示我也是‘反贼’,最终会和方腊、陈友谅一样下场。”
他站起身,走到凉亭边,望着王府外的夜色,语气中满是不甘与雄心:“可他们错了!他们以为用一个年号就能抹黑我,却不知道,我会让‘永乐’这个年号,在我手中焕发出新的光芒!从今往后,天下人一想起‘永乐’,就会想起我朱棣——想起我朱棣平定靖难拨乱反正、守护大明江山,我会让‘永乐’成为千古传颂的年号,让那些抹黑我的人,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而且,”朱棣转过身,看着徐妙云,眼神中带着一丝骄傲,“天幕还说我是‘明太宗’。太宗,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庙号,他开创了贞观之治;太宗总得谥号只能是文皇帝,那意味着我不仅能打仗,还能治国、能兴文治。那些文官想抹黑我,却不小心给了我一个最好的目标——我就要做像唐太宗一样的君主,让大明的永乐盛世,比贞观之治更辉煌!”
徐妙云看着他意气风发的模样,忍不住笑了出来。她站起身,走到朱棣身边,伸手挽住他的胳膊,语气带着几分戏谑:“夫君,你这话可就有些自夸了。唐太宗不仅能打仗,还精通琴棋书画,诗文更是流传千古。你呢?打仗是厉害,可论琴棋书画,比之唐太宗,怕是还有些差距吧?‘文皇帝’的庙号,你可得好好努力,才能配得上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