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毋庸那句“秉公办事,问心无愧”的叮嘱,像一把无形的保护伞,在四爷离府的这段特殊时期,为苏荔提供了些许底气。
但她也清楚,这层保护是有限的、间接的。
真正的考验,在于她能否在权力真空期,有效行使四爷赋予的临时监管权,并应对来自各方的明枪暗箭。
孙公公那阴冷的眼神和李氏院那边不断传来的、关于吴嬷嬷病情反复的消息,都预示着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愈发汹涌。
苏荔决定主动出击,化被动为主动。
她深知,监管权的基础是信息透明和流程可控。
她首先要做的,是进一步强化账目数据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第二天,她向钱公公提出建议:“公公,贝勒爷既将监管之责交予奴才,奴才以为,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法。可否在现有五日汇总基础上,增设一项‘每日紧要开支简报’?仅列当日超过十两以上的支出项目、事由及经手人,简明扼要,由奴才每晚呈送高总管案头,以便总管及时掌握动向,防微杜渐。”
她将“监管”包装成“协助高总管掌握动向”,显得合情合理,且将高毋庸拉入了共同负责的阵营。
钱公公略一思忖,觉得此法既能体现账房的尽职,又能向高毋庸表功,便点头同意:“嗯,此法稳妥,就依你所言。”
获得许可后,苏荔立刻设计了一份极其简练的表格模板,只包含日期、支出项目、金额、事由、经手人五项内容。
她亲自负责填写,每日下班前,将当日大额开支清晰罗列,附上原始票据编号备查,密封后派人送至高毋庸直房。
这一举措,如同一盏探照灯,将府内的大额资金流动暴露在阳光之下。
效果立竿见影。
首先感受到压力的是各院管事。以往一些可缓可急、流程模糊的支出,如今因为需要列入“每日简报”,变得格外显眼,不得不更加规范手续,说明理由。
李氏院那边请医买药的支出,在简报上连续出现几天后,金额和频率开始明显下降。吴嬷嬷的“病情”,似乎也随之“稳定”了不少。
孙公公经手的田庄支出,也收敛了许多,票据变得“干净”了不少。
苏荔用一份简单的日报,成功构建了一道无形的防火墙。
然而,她也明白,这只是治标。对手绝不会坐以待毙。
果然,几天后,新的挑战出现了。
这天,厨房采买处的张管事送来一批票据报销,其中一张购买“上等海参、鱼翅”的单据,金额不小,事由是“预备贝勒爷回府接风宴”。
理由冠冕堂皇,时间点也卡得巧妙——正值四爷即将回府前夕。
但苏荔核对库房记录时发现,类似规格的干货库存尚且充足,并无紧急采购的必要。
她不动声色,没有直接驳回,而是在每日简报中,将此笔开支单独列出,并在事由栏备注:“接风宴用料,查库房同类存货尚丰。”
她客观陈述事实,不加评论,将判断权上交。
简报送出的第二天,高毋庸便派人传来口信:“接风宴采买,需按旧例核定用量,不得靡费。”
一句话,轻描淡写地否定了这笔不必要的开支。
张管事悻悻地拿回票据,看苏荔的眼神多了几分复杂。
苏荔知道,这次她借用了高毋庸的权威,但同时也暴露了自己“锱铢必较”的形象,容易招致怨恨。
必须想办法将这种“监管”行为,转化为对各方都有利的“增值服务”,减少阻力。
她开始有意识地在审核票据时,不仅关注合规性,也留意优化空间。
例如,发现采买同类物品价格偏高时,她会委婉提醒经手人近期市价行情;发现各院重复领取同类物品时,她会建议是否可以内部调剂。
她将工作重点从单纯的“挑错”,部分转向“协助优化”、“降低成本”。
虽然起初仍会引来一些不满,但当某些管事发现按她的建议确实能省下银子、避免差错后,态度开始有所转变。
尤其是底层具体办事的太监宫女,减少了因手续不清而被问责的风险,对苏荔的抵触情绪逐渐降低。
苏荔在府中的形象,慢慢从一个“找茬的监工”,向一个“有用的帮手”微妙转变。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孙公公和李氏院那边的沉寂,让苏荔感到不安。她不相信他们会就此罢手。
她的预感很快得到了印证。
这天下午,小邓子悄悄找到苏荔,神色紧张地汇报:“姑娘,不好了!我刚才去库房核对一批笔墨账,听到管杂物的老何头跟人嘀咕,说……说账房新来的那个钮钴禄姑娘,仗着贝勒爷暂时给的权柄,刻薄刁难,连侧福晋院里救命的银子都卡着不放,怕是……怕是心术不正,想借着查账的机会,排除异己,给自己捞好处呢!”
谣言!
而且是非常恶毒的谣言!直接将苏荔的尽职尽责,扭曲为“刻薄刁难”、“心术不正”,甚至影射她以权谋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在大清卷KPI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在大清卷KPI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