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诏的征发令被林慕义强硬顶回,如同一块巨石投入看似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让原本就微妙脆弱的平衡,陡然倾斜。
接下来的两日,吴庄堡外围的气氛明显紧张起来。曹文诏部的游骑不再仅仅监视库尔缠溃兵的方向,开始更加频繁、也更加靠近地出现在吴庄堡四周,甚至一度抵近至堡墙一里之内,挑衅意味十足。堡墙上守军的神经时刻紧绷,弓弩上火,铳口对外,双方斥候在缓冲地带的摩擦和小规模冲突骤然增多,虽未酿成大规模交战,但那剑拔弩张的态势,已足以让任何人感到窒息。
曹文诏大营那边,则是一片肃杀的战备景象。虽然刚刚经历了一场惨胜,伤亡不小,但得胜之师的锐气未失,营盘加固,哨探四出,显然是在为可能到来的下一场战斗做准备。目标是谁,不言而喻。
“他在逼我们。”陈忠看着沙盘上几乎将吴庄堡半包围的曹部标记,眉头紧锁,“要么屈服,听从调遣,要么……他就用武力解决我们。”
“可我们刚刚帮他牵制了库尔缠,他转头就要对我们下手?这……这岂不是忘恩负义?”一名年轻将领愤愤不平。
林慕义冷笑一声:“在曹文诏,在杨嗣昌,甚至在朝廷诸公眼里,我们算什么‘恩’?不过是一支不太听话、需要‘整肃’的边军残余罢了。库尔缠的人头是他的功劳,而我们,是他功劳簿上可能需要顺手抹去的一个污点,或者,是他下一步建功立业的垫脚石。”
他看得很清楚,在绝对的实力和朝廷大义面前,他这点“默契”和“间接助攻”,根本不值一提。曹文诏需要的是完全的控制和服从,而不是一个拥有自主权、难以掌控的“盟友”。
压力不仅来自外部,内部也因这严峻的形势而暗流涌动。董太监被软禁的消息虽被严密封锁,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些流言蜚语依旧在底层士卒和匠户中悄悄传播,带来了不安和疑虑。更重要的是,赵铁柱再次确认,铋料彻底断绝,最后一点库存也已用完,新式铳管的试制不得不完全停止。军工体系的瓶颈,成为了卡在振明军咽喉的一根硬刺。
似乎所有的道路都被堵死了。屈服?交出权力,振明军解散,他林慕义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闲置甚至问罪。抵抗?以目前残破的兵力,对抗曹文诏得胜之师,胜算渺茫。
然而,就在这仿佛山穷水尽之际,林慕义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核心将领都愕然的决定。
“把董太监放了。”他平静地对陈忠和王五说道。
“放了?!”陈忠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教官,这阉奴出去,必定会颠倒黑白,勾结曹文诏,对我们大肆污蔑攻击!届时我们更是百口莫辩!”
“是啊,教官,此刻放他,无异于纵虎归山,自毁长城啊!”王五也急忙劝阻。
林慕义目光扫过他们,眼中却是一片冷静的深邃:“虎,早就已经在山下了。我们关着的,不过是一只随时可能反噬的毒蛇。留着它,曹文诏便有随时对我们动手的‘正当理由’——‘囚禁钦差,图谋不轨’。放了他,这根‘理由’就没了。”
他顿了顿,继续道:“更重要的是,我要借他的口,给曹文诏,给杨嗣昌,甚至给皇上,递几句话。”
“什么话?”
“第一,振明军血战抗虏,保境安民,有功无过。第二,曹总镇若欲强加罪名,刀兵相向,我部上下必玉石俱焚,然南线流寇恐将复起,中原局势若因此崩坏,责任谁负?第三,我林慕义个人进退不足惜,然麾下数千将士何辜?朝廷若欲整编,需有妥善安置,若欲剿灭,则请先问过我等手中刀铳!”
这话语,半是自辩,半是威胁,更是将皮球狠狠踢回给朝廷和曹文诏!他要让董太监出去,把振明军“委屈求全”、“顾全大局”却又“不惜一战”的姿态,原原本本地散布出去!
“可是……曹文诏若不吃这一套,依旧要打呢?”陈忠担忧道。
“那就打!”林慕义斩钉截铁,“但在此之前,我们要把‘理’站住!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是他曹文诏,是杨嗣昌,逼反了一支刚刚为国立功的军队!这个责任,他们背不起!至少,不会毫无顾忌!”
这是政治上的以攻代守,是用道义和舆论来弥补实力的不足。他在赌,赌崇祯皇帝和朝中部分官员对“逼反边军”的忌惮,赌曹文诏不敢背负“同室操戈”导致局势糜烂的罪名。
“另外,”林慕义看向王五,“董太监出去后,他必然会去曹文诏大营。你想办法,让他‘偶然’听到一些消息。”
“什么消息?”
“库尔缠虽败,但其麾下仍有部分溃兵散落山林,其中似乎有……杜公公门下,或者与京中武清侯府有牵连的人物,在试图收拢。”林慕义压低声音,眼中闪过一丝算计的光芒。
王五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这是要把水搅得更浑!将朝中勋贵、内侍可能与鞑子勾结的疑云抛出去!这消息无论真假,一旦传入曹文诏和董太监耳中,必然会引起他们的猜忌和警惕,甚至可能引发朝中的轩然大波!届时,他们的注意力,或许就不会完全集中在林慕义身上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