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翰林望着众人离去的背影,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如何都要阻止辰逸。他深知此次机会渺茫,但他已没有退路。夜色渐浓,风在窗外呼啸,仿佛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在朝堂之上掀起,而他,已准备好背水一战。
第二日清晨,金色的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皇宫朝堂的金砖之上。大臣们身着朝服,神色各异,陆续步入朝堂。今日皇帝召集群臣商议要事,众人皆知,这定与辰逸文章之事有关。
王翰林与几位保守派官员站在一起,他们的脸色阴沉,眼神中透着一丝焦虑与不甘。王翰林微微皱眉,低声对身旁的官员说道:“今日无论如何,都不能让皇帝改变主意,一定要坚持我们的立场。”其他官员纷纷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
辰逸身着素色长袍,镇定自若地站在一旁。他的目光坚定,透着一股自信。经过昨日的朝堂争论,他深知此次裁决至关重要,但他相信自己的文章经得起考验。
随着一声“皇上驾到”,大臣们纷纷跪地行礼。皇帝身着龙袍,神色威严地走上龙椅。他扫视了一眼群臣,缓缓开口道:“昨日朕仔细思量了辰逸文章之事,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之重器,万不可草率行事。朕以为,选拔人才应全面考量,不能仅凭一方之言就轻易否定考生。”
皇帝的声音在朝堂中回荡,清晰而有力。王翰林心中一紧,他赶忙上前一步,跪地说道:“陛下,辰逸文章言辞激进,若开此先例,恐坏了科举规矩,还望陛下三思啊!”
其他保守派官员也纷纷附和:“陛下,王大人所言极是,科举关乎国家兴衰,不可轻易改变评判标准。”
支持辰逸的大臣们见状,也站了出来。其中一位大臣说道:“陛下,辰逸文章虽观点新颖,但不乏真知灼见,若因循守旧,恐埋没人才。”
朝堂之上,两派争论不休,气氛愈发紧张。皇帝眉头微皱,他看着争论的大臣们,心中暗自思索。科举公正关乎国家未来,他必须做出一个公正的决定。
待大臣们的争论稍歇,皇帝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目光坚定地说道:“朕意已决,命礼部重新组织考官,对辰逸的文章进行再次评判。此次评判,务必做到公正公平,不得有丝毫偏袒。”
王翰林心中一凉,他没想到皇帝最终还是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他咬了咬牙,再次说道:“陛下,这……”
皇帝目光如炬地看向王翰林,严肃地说道:“王翰林,你身为翰林院学士,更应以身作则,不可因个人偏见影响科举公正。若此次评判再有不公,朕定不轻饶。”
王翰林脸色苍白,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他感受到了皇帝的威严与决心,知道此刻已无力回天。他只得低头说道:“臣遵旨。”
皇帝看着跪地的王翰林,微微点头,然后对众人说道:“礼部需尽快执行,不得拖延。退朝!”
随着皇帝的起身离开,大臣们也陆续散去。辰逸望着王翰林的背影,心中明白,此事并未就此平息。王翰林必定不会轻易罢休,接下来的日子恐怕依旧充满挑战。
王翰林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府邸。他坐在书房中,望着窗外的景色,心中五味杂陈。此次皇帝的决定让他陷入了困境,但他并不打算放弃。他深知,若辰逸此次通过重新评判,必将对自己和保守势力造成巨大威胁。
“来人!”王翰林突然喊道。
一名仆人赶忙走进书房:“老爷,有何吩咐?”
“去把几位大人请来,就说本翰林有要事相商。”王翰林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
仆人领命而去。王翰林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脑海中飞速思索着对策。他知道,要想阻止辰逸,必须在礼部重新评判的过程中做点手脚。但皇帝已下严旨,此事必须做得隐秘,否则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不多时,几位保守派官员来到了王翰林的书房。众人围坐在一起,气氛凝重。
“王大人,如今该如何是好?皇帝已命礼部重新评判,我们恐怕难以阻止啊。”一位官员焦急地说道。
王翰林睁开眼睛,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道:“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并非毫无办法。礼部此次重新组织考官,我们可以想办法安插自己的人进去。只要在评判过程中,让考官们依旧认定辰逸文章不合格,便可保住我们的立场。”
“可是,皇帝已警告过,若有不公,定不轻饶。我们这样做,风险太大了。”另一位官员面露担忧之色。
王翰林冷哼一声:“风险虽大,但我们已没有退路。若辰逸通过此次评判,我们这些人日后在朝堂上恐怕再无立足之地。只要做得隐秘,皇帝未必能察觉。”
众人听了王翰林的话,陷入了沉思。片刻后,其中一位官员说道:“王大人所言有理,事已至此,我们只能冒险一试。但此事必须谨慎行事,切不可露出破绽。”
其他官员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于是,他们开始商议具体的计划,如何安插人手,如何在评判过程中影响考官的判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少年破局夺魁,逆转宿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少年破局夺魁,逆转宿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