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纪元三年,春,曙光基地。
击退“钢铁秩序同盟”猛攻已逾一月。曾经被战火灼烧的基地外围,焦黑的弹坑边缘已冒出倔强的新绿。破损的壁垒被加固得更加厚重,能量护罩在阳光下流淌着稳定而柔和的光晕,其强度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基地内部,变化更为惊人。主控中心已扩建为真正的指挥中枢,新增的工作站坐满了来自不同幸存者团体的技术人员,在“星辰”的统一调度下高效运转。一种名为“希望”的活力,取代了劫后余生的疲惫,在空气中悄然脉动。
林风站在中央指挥台前,目光扫过全息沙盘。代表曙光基地的光点,不再是一个孤岛。数条纤细但清晰的绿色线路,如同生命的藤蔓,向四周区域延伸,连接着几个新标记的、代表已建立初步联系的小型幸存者前哨。这就是“新生计划”初步的成果。
“指挥官,”伊芙琳的声音传来,“哨站报告,又一支小型流浪者队伍抵达其接收点,共五十三人,有几个懂技术的。这是本月通过安全通道抵达的第四批了。基地总人口现已突破一千人。”
“按预案处理。审查程序必须严格执行,由夜枭的人最终复核。”林风的指令清晰而冷静。扩张带来希望,也潜藏风险。每一个新面孔,都可能是善意投奔的同胞,也可能是“同盟”精心伪装的毒刺。
“明白。所有新加入人员均已进入为期三周的隔离观察和技能评估期。”
这时,周维清和青岚联袂而来,脸上带着研究人员特有的、混合着疲惫与兴奋的光彩。
“指挥官,‘观测者’提供的能量结构公式,我们有了突破性进展!”周维清点开一组数据模型,一个复杂的、呈现稳定谐振态的能量结构图清晰展现,“我们成功模拟出了‘意识场协同效应’的初级应用模型!虽然效能只有理论值的百分之五,但已证实可以显着提升莱恩与‘种子’能量的共鸣稳定性,并将他引导‘净火’时的神经负荷降低百分之二十以上!”
一旁的莱恩,气色红润,眼神清澈而坚定,左臂伤疤处的生物凝胶下流转着温润平和的绿光。“是的,”他主动开口,声音沉稳了许多,“现在引导‘种子’的力量,感觉更…顺畅了。就像原本需要费力推开的大门,现在只需轻轻一推。”
“基于这个模型,”青岚补充道,指向结构图的一个分支,“我们设计了一套针对B-7备用服务器机房那个‘意识烙印碎片’的安抚与隔离方案。不再是强行净化,而是尝试构建一个共振屏蔽场,逐步消解其攻击性,为后续安全读取其中可能封存的信息创造条件。”
林风眼中精光一闪。B-7机房的那个危险碎片,能够安全地处理它,意义重大。“方案风险评估如何?”
“理论风险可控,但需要莱恩主导,并在‘星辰’的全程监控下进行。”周维清答道,“我们建议先完成‘静滞库’探查任务,然后集中资源执行该方案。”
说到“静滞库”,远程通讯台恰好传来了影叶小队从远方发回的加密报告。
“指挥官,影叶报告。”加密频道里,影叶的声音冷静如常。
“对‘远古结构’的持续观察确认,其外部能量屏障运行极其稳定,无任何可辨识的物理入口。但我们在结构周边冰层下,发现了新的异常:并非近期人类活动痕迹,而是…一种周期性的、极其微弱的能量脉动,仿佛结构本身在‘呼吸’。脉动频率与基地能量网络有微弱的谐波关联。此外,冰层中发现了被高温瞬间熔蚀后又急速冻结的孔洞,年代难以判断,技术特征…与‘观测者’的能量签名有相似性。”
一个在呼吸的远古结构,可能与基地网络共鸣,还可能有“观测者”在更早时期活动的痕迹?林风的眉头微蹙。这个发现,比预想的更复杂,也更具潜在价值。
“继续监视,记录所有能量脉动数据。没有我的明确命令,严禁任何形式的接触尝试。”
“明白。”
结束与勘探队的通讯,伊芙琳紧接着汇报了外部情报工作的进展,语气带着一丝凝重:“指挥官,我们通过多个中立信息渠道碎片拼凑确认,‘同盟’在我们失利后,加强了对周边所有非臣服幸存者聚落的清剿力度,手段…日趋狠辣残忍。几个曾与我们有过微弱信号接触的小聚落,已经彻底消失了。”
林风沉默地点点头。这是预料之中的报复,也是“同盟”维持恐惧统治的一贯手段。这些压力,最终会转化为更多幸存者投向曙光的推力,但也意味着更大的接纳风险和资源负担。
“关于与‘生态教团’和‘海岸兄弟会’的稳定通讯链接,”伊芙琳继续报告,“‘回响’已完成推演。建立定向、抗干扰的窄带量子通讯信道理论可行,但需要双方都拥有特定频率的共鸣晶体或高阶意识引导体作为信标。目前我们无法满足条件。现有通讯依旧依赖不稳定的事先约定中继和信号盲发,效率低下,且无法保证安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深渊巡游者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深渊巡游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