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晨雾带着潮湿的暖意,像层薄纱裹着厂区的流水线。林栋站在车间的观察窗前,看着机械臂将传感器主板精准地安进外壳,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的桂花书签——出发前袁姗姗塞给他的,说“南方潮气重,用这个压一压资料里的水汽”。
“比实验室的手工装配快三十倍。”袁姗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里拿着份检测报告,白大褂的袖口沾了点浅蓝色的助焊剂,“但焊点的平整度差了0.02毫米,刚才抽检的五台里,有一台的接地电阻超标了。”
林栋接过报告,目光落在“接地电阻:0.12Ω”的数值上——他们的标准是≤0.1Ω。“让技术员调下焊枪温度,”他指着流水线的焊锡工位,“现在是320℃,降到305℃试试,低温焊接能减少氧化层,电阻会降下来。”他记得袁姗姗在实验室做过十组温度对比,305℃时的焊点电阻最稳定。
车间主任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人,闻言立刻对着对讲机喊了几句粤语,流水线的嗡鸣声里,焊枪的指示灯跳成了柔和的绿色。“林工袁工果然厉害,”他搓着手笑,“我们调了三天都没找到原因,你们一来就搞定了。”
袁姗姗把抽检记录放进文件夹,指尖在“返工”栏打了个勾:“我们带了实验室的焊点显微镜,等下调完温度,再抽十台做剖面分析?”她抬头时,额前的碎发被车间的热风吹得有些凌乱,林栋下意识地想伸手帮她拨开,指尖却在半空中停住,转而指向检测台,“我去把显微镜架起来。”
调试显微镜时,林栋的指尖总觉得有些发烫。南方的湿热带得金属镜筒都泛着潮气,他用镜头纸擦了三遍,才看清载物台上的焊点剖面——焊锡的浸润角果然比标准值大了2度,像他昨夜在招待所走廊里,与袁姗姗擦肩而过时的距离,近得能闻到她发间的茉莉香,却偏偏差了半步。
“来看。”袁姗姗的声音带着点兴奋,她用探针指着剖面的氧化层,“温度降下来后,氧化层厚度从3μm降到1.5μm,电阻肯定能达标。”她的指尖离他的手背只有半厘米,车间的风扇吹过,带来一阵助焊剂的辛辣味,却盖不住她身上淡淡的香气。
林栋的目光从显微镜里移开,正好撞上她的视线。晨雾已经散了,阳光透过车间的高窗,在她眼底投下细碎的光斑,像雪湖春天融冰时的反光。他忽然想起出发前夜,姜小龙塞给他的纸条:“姗姗姐的行李箱里带了条桂花图案的裙子,说是晚宴穿的。”
流水线重新启动时,袁姗姗被主任叫去看新到的磁环样品。林栋站在检测台前,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电阻数值——0.09Ω,完美达标。他拿出手机想给她发消息,却在输入框里打了又删,最后只发了个“√”的表情,像她总在合格数据旁画的小对勾。
手机很快震动了一下,是袁姗姗的回复:“刚看到磁环样品,比姜小龙带的特种磁环还好,问了价格,能接受。[图片]”附件是张磁环的特写,她用红笔圈出了“坡莫合金”的字样,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林栋把手机揣回口袋,心里像被焊锡的温度熨过,暖得恰到好处。车间的广播突然响起午休通知,流水线的嗡鸣声渐渐平息,远处传来工人的粤语说笑,混着食堂飘来的米饭香,像首陌生却亲切的歌谣。
“去吃饭?”袁姗姗抱着磁环样品走过来,文件夹上别着片新鲜的桂花瓣,“刚才在厂区的花坛里摘的,比你那个干书签香吧?”
林栋低头看着那片花瓣,嫩黄的颜色像她实验记录本上的荧光笔标记:“干的能存更久。”他没说出口的是,那片干桂花他已经压在了最重要的参数手册里,每一页都印着她的批注。
食堂的白米饭带着点淡淡的茉莉香,袁姗姗说这是南方特有的香米。林栋看着她把青椒炒肉里的青椒挑出来——和在实验室时一样,她总说青椒的“涩味会影响味觉判断”,却会把碗里的排骨悄悄夹给他。
“晚上的合作晚宴,”她忽然开口,筷子在碗里戳着米饭,“主任说要穿正式点,你带西装了吗?”
“带了,”林栋咽下嘴里的饭,“我妈非要让我塞进箱子的,说‘见客户不能穿白大褂’。”他想起临行前母亲往他包里塞领带时的眼神,当时还觉得多余,此刻却有点庆幸。
袁姗姗的耳尖泛起红,低头扒拉着米饭:“我……带了条裙子。”声音轻得像车间里的静电噪声,却清晰地落进林栋耳朵里。
下午的电磁兼容测试出了点小插曲。生产线的高频电机干扰到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示波器的曲线像被狂风搅乱的水面。林栋蹲在地上排查接地线路时,袁姗姗忽然递过来一卷铜箔:“把传感器的屏蔽壳包起来试试,实验室里用过这个方法。”
铜箔的延展性很好,林栋一圈圈绕着屏蔽壳,指尖触到她帮忙按住的边缘,像碰到了带电的导线。“这样能增加30%的屏蔽面积,”袁姗姗的呼吸轻轻拂过他的脖颈,“相当于给传感器加了层铠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