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栋看着墙上贴着的“三年保修”承诺书,那是他参照省城电器城的样式设计的,没想到真能吸引顾客。他走到柜台后,拿起账本翻了翻,上个月的销售额比维修收入高出近一倍,难怪父亲现在见人都乐呵呵的。
“爸,我想在铺子后面隔个小间。”林栋忽然说,“放张桌子和电脑,以后网上订货、查售后记录都方便。”
“电脑?那玩意儿能订电器?”林父一脸疑惑。
“省城早就流行了。”林栋拿出纸笔,画了个简易的流程图,“我们可以跟厂家联网,顾客要什么型号,直接在电脑上查库存,比打电话快多了。”
父亲看着图纸,眉头慢慢舒展:“行,你说了算。反正现在你比我懂行,街坊邻居都叫我‘林总’,我看啊,你才是幕后的总指挥。”
林栋笑了笑,心里却清楚,这一切都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薛老的人脉、父亲的勤恳、学徒的踏实,甚至是江慧玲偶尔提点的营销思路(她曾说过“售后是最好的广告”),都是铺子里生意兴隆的原因。
帮着搬完最后一台洗衣机,林栋才骑着车去网吧。刚推开门,就被一股热气裹住,键盘敲击声、鼠标点击声、玩家的呼叫声混在一起,比外面的风雪热闹多了。李叔正给一台电脑换键盘,看到林栋进来,直起身抹了把汗:“今天人特别多,新机器都没空着。”
林栋走到吧台后,打开电脑查看后台数据。新增的十台机器果然受欢迎,尤其是能玩局域网对战的那几台,几乎从早到晚没断过人。他点开系统日志,发现有台机器的硬盘快满了,便从工具箱里拿出新硬盘,准备趁人少的时候换上。
拆开机箱时,林栋忽然想起薛老的话。指尖捏着螺丝刀旋转,感受着螺丝松动的阻力,确实和练拳时的“寸劲”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忽然明白,所谓的兼顾,不是把时间切成碎片,而是让不同领域的经验互相滋养——修电脑的细致能帮他更好地解物理题,打球时的大局观能让他规划网吧的布局,甚至和同学间的交流,也教会他如何跟顾客打交道。
“林栋哥,这台机器总蓝屏。”一个戴眼镜的男生跑过来,指着角落里的电脑。
林栋走过去检查,发现是内存条松动了。他拆开主机重新插拔,开机时屏幕亮起的瞬间,男生欢呼起来:“太好了!我跟同学约了团战!”
看着男生跑回座位的背影,林栋忽然觉得,自己打理的不只是一家网吧,更是许多像前世的自己一样的少年,他们在这里寻找快乐,也在这里认识世界。他拿出手机,给张超发了条消息:“周末来网吧,我教你装系统。”
前世的张超高中毕业就去当了汽修工,这辈子或许可以多条路——电脑维修现在是朝阳行业,以他的动手能力,肯定能学好。
处理完网吧的事,已经快九点了。林栋锁门时,雪又下了起来,落在肩上瞬间化成水。他踩着积雪往家走,路过街角的书店,看到橱窗里摆着本《计算机网络技术》,便推门进去买了下来。收银台的阿姨笑着说:“现在的年轻人真厉害,又会打球又会读书,你爸在老街可风光了。”
林栋笑了笑,心里却清楚,风光的从来不是某个人,而是一家人一起往前奔的劲头。就像这老街的雪,看似覆盖了一切,却藏着来年的生机。
回到家时,母亲正坐在灯下缝补他的运动裤,父亲在旁边算账,算盘打得噼啪响。林栋把新书放在桌上,忽然发现家里的餐桌换了,之前的小方桌换成了长方形的,足够六七个人围坐——是为了方便学徒们偶尔来吃饭吧。
“快趁热吃,给你留了羊肉汤。”母亲把碗往他面前推,“你爸说三相电装上后,就把西屋打通,再招两个学徒,让你专心读书,别总惦记家里。”
林栋喝着汤,暖流从胃里蔓延到四肢百骸。他看着父亲鬓角新添的白发,忽然觉得自己列的那张时间表上,应该再加一项——每周三晚上陪父亲下盘棋,就像小时候那样。
睡前,林栋翻开新买的计算机书,手机在床头柜上震动了一下。是江慧玲发来的消息:“明天早上有物理答疑课,七点半开始,我帮你占位置。”
他回复:“谢谢,我一定到。”放下手机时,窗外的雪还在下,落在窗台上簌簌作响。
书桌上的台灯亮着,左边是物理竞赛真题,右边是计算机教材,中间压着薛老送的拳谱。这三样看似毫不相干的东西,在冬夜的灯光下,构成了他生活的坐标系——学习是横轴,支撑着未来的高度;家庭与事业是纵轴,锚定着当下的根基;而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情感与成长,则是坐标系里最温暖的刻度。
林栋合上书,躺在床上听着风雪声,忽然想起省城赛场上那个篮球入网的瞬间,想起和姚明的合影,想起江慧玲递来的纸条,想起吴小燕娟秀的字迹,想起父亲被人叫“林总”时的憨笑,想起薛老塞给他的拳套……这些碎片像珍珠,被时间的线串起来,成了他这辈子最珍贵的项链。
明天又是忙碌的一天,但他不再觉得疲惫。因为他知道,自己走的每一步,都踩在坚实的土地上,身后有家人的支撑,身边有朋友的陪伴,前方有值得期待的未来。
冬夜漫长,但只要心里有光,就不怕路远。林栋闭上眼睛时,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他知道,当明天的朝阳升起时,书桌与商铺间的轨迹,会延伸向更广阔的地方。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