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搓了搓手,看着眼前的车,心里多少松了口气:“还是您这车方便,不用倒班车、转火车,省不少折腾,也能早点到清华见刘教授。”
陈明点点头,弯腰坐进后座,顺手把装着资料的文件袋放在腿上:“老杨,路上稳着点,安全第一。咱们这趟去北京,是求人家办事,得拿出十足的诚意,可不能迟到。”
“您放心,陈县长!”老杨应了一声,发动汽车,稳稳地驶出县委大院。
车子驶上张石高速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晨雾还没散尽,像一层薄纱笼罩着路边的田野,地里的麦苗绿油油的,沾着晶莹的露珠,风一吹,便轻轻摇晃。车厢里很安静,陈明靠在椅背上,却没心思休息,他拿出老城区的照片,一张张仔细翻看。照片里,“张记杂货铺”的木招牌上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和玉米棒子,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老王面馆”的门口摆着几张旧桌子,老街坊们坐在那里吃面、聊天,脸上满是笑意;还有老人们坐在墙根下晒太阳,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画面里满是烟火气。
“周伟,你看这张,”陈明指着一张照片,眼里带着笑意,“这是去年冬天拍的,王老板在门口炸油条,热气腾腾的,整条街都飘着香味,张老爷子还端着碗在旁边等,说要给孙子带两根。咱们改造,就是要保住这份烟火气。可这280万的预算,真是处处受限,光是管网改造就得150万,剩下的130万要改道路、保风貌,根本不够。要是刘教授能给咱们指条明路,哪怕只省下十万八万,也能多保几块老砖墙。”
周伟接过照片,叹了口气:“是啊,陈县长。咱们县就这点家底,您这趟去北京,又是跑前跑后,要是真能请动刘教授,也不算白费功夫。就怕咱们这小县城的项目,入不了人家的眼,毕竟人家是清华的教授,见惯了大项目。”
“入不入眼,都得试试。”陈明放下照片,望着窗外渐渐亮起来的天色,“咱们是为老百姓办事,不是为了自己,只要把来意说清,把难处讲透,我相信刘教授这样的专家,不会不管的。”
车子在高速上平稳行驶,四个多小时后,终于抵达了北京。按照事先打听好的路线,老杨把车直接开到了清华大学校园附近的停车场。三人下车后,沿着清华园的小路往里走,校园里绿树成荫,学术气息浓厚,路上的学生们背着书包,脚步匆匆,与张北的质朴截然不同。
按着打听来的地址,他们很快找到了古建筑研究所的办公楼。那是一栋老旧的红砖楼,墙面爬着爬山虎,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清华大学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木牌的边角有些磨损,却透着一股子岁月的沉淀。陈明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领,带着周伟走了进去。
前台的工作人员是个年轻姑娘,戴着眼镜,看起来很文静。她听完他们的来意后,摇了摇头:“刘教授今天没来上班,他年纪大了,一般只在上午来研究所待两个小时,处理一些重要的事,下午就回家休息了。而且他五年前就不再参与外地项目的规划咨询了,尤其是你们这种没专项基金、预算有限的县城改造,他总说‘怕钱不够,最后改成四不像,反而毁了老街区’。”
陈明不死心,从文件袋里拿出成本测算表和老城区的照片递给姑娘:“您看,我们是从河北张北来的,特意赶过来的,真的很有诚意。预算只有280万,就是想请刘教授给指条明路,怎么花最少的钱保住老街的魂。您能不能帮我们通融一下,哪怕让我们见见他的助理也行,就聊十分钟,十分钟就好。”
姑娘犹豫了一下,接过资料翻了翻,看到照片里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老招牌、老墙面,眼神柔和了些,最终还是点了点头:“我帮你们联系一下刘教授的助理吧,他今天在研究所,你们先在会客室等一等。”
两人在会客室里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见到刘教授的助理。助理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戴着眼镜,手里拿着一份文件,看起来很忙。他接过陈明递过来的资料,快速翻了翻,眉头皱了起来:“两位,实在不好意思,刘教授真的不接外地的项目。你们这预算太少了,280万要做管网改造、道路拓宽,还要保风貌,根本不可能做到,到时候出了问题,反而不好交代。”
“我们不是要他接项目,就是想请他给指个方向,哪些该保、哪些能简,不用他负责具体的设计。”陈明连忙解释,“我们可以不付咨询费,只要他肯指点,不管是来张北还是我们来北京,所有差旅我们都承担,哪怕就跟我们聊半个小时也行。”
助理还是摇了摇头:“没用的,刘教授的脾气你们不了解,他要是不想管,谁来说都没用。他常说,老建筑是活的,不是随便改改就行的,要是没足够的资金和诚意,还不如不改,至少能保住原样。这样吧,我把你们的情况跟他说说,看看他能不能给你们留句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