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末的阳山,清晨的薄雾刚散,县委会办公楼前的香樟树就洒下了细碎的阳光。李泽岚抱着一个半尺厚的深蓝色文件夹,站在三楼楼梯口,指尖轻轻拂过封面——上面用钢笔写着“阳山县12乡镇调研台账(2012.10)”,字迹工整,却能看出几分仓促的痕迹,那是他昨晚熬夜整理到凌晨三点的成果。
这是他到阳山担任代县长的第二个月,也是他跑完全县12个乡镇的第一天。从七拱镇岩口村陈明家拥挤的鸡舍,到杜步镇大坪村田埂上插着的“拒绝征地”木牌;从秤架瑶族乡必坑瑶寨泥泞的山路,到杨梅镇半山腰村民背着的浑浊水桶,这一个月里,银色商务车的里程表增加了两千多公里,他的笔记本写满了三本,手机里存了两百多张现场照片,每一张都连着一个农户的“愁心事”。
深吸一口气,李泽岚抬手敲响了县委书记陈卫国办公室的门。“进来。”门内传来沉稳的声音,他推门进去时,陈卫国正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手里拿着一份《清远日报》,头版报道的正是阳山优质稻丰收的新闻。
“卫国书记,打扰您了。”李泽岚把文件夹轻轻放在办公桌一角,顺势坐在对面的沙发上,身体微微前倾,“这一个月我跑遍了12个乡镇,把发现的问题、解决的进展还有后续的计划,都整理成了台账,您抽空看看,也给我提提意见。”
陈卫国放下报纸,目光落在那个厚厚的文件夹上,笑着说:“泽岚,你这效率够高的。我还以为你得缓两天才来汇报,没想到刚跑完就整理好了。”他伸手拿起文件夹,没有急着翻开,而是先问了句,“这一个月跑下来,感觉阳山的基层情况怎么样?比你预想的复杂还是简单?”
“比预想的更具体,也更实在。”李泽岚想了想,语气诚恳,“来之前我看了不少资料,知道阳山是山区县,农业基础弱,但只有真正走进农户家里,才知道他们的难处不是‘资料里的文字’——比如七拱镇的养殖户陈明,家里520只阳山鸡出栏一个月没卖掉,饲料钱花了三万多,他蹲在鸡舍旁说‘再卖不出去就赔本了’的时候,那种焦虑,不是报表能体现的。”
陈卫国点点头,这才翻开台账。文件夹的第一页是“调研概况”,用表格清晰列着12个乡镇的名称、调研时间、核心问题、解决措施和完成进度。他的手指顺着表格往下滑,停在“七拱镇”那一行——核心问题写着“阳山鸡销路窄、收购商压价”,解决措施里列着“引进冷链物流企业(10月15日投入使用)”“组建养殖协会(10月20日完成登记)”“开设电商销售专区(10月18日上线)”,进度栏里打了个红色的对勾,旁边还附了张照片:冷链仓库里,工人正把打包好的阳山鸡搬进冷藏车,车身上印着“阳山特产直供珠三角”的字样。
“这个冷链仓库,我听农业农村局的同志提过,说你为了赶进度,连续三天泡在现场,跟企业一起改设计方案?”陈卫国抬头看向李泽岚,眼神里带着几分赞许。
“主要是企业一开始想建在县城周边,我觉得离七拱镇太远,养殖户送鸡不方便,就跟他们商量着把地址改到了七拱镇高速口附近,还协调镇里出了部分场地。”李泽岚笑了笑,“其实也没多复杂,就是多跑几趟、多沟通几次,企业也理解,毕竟咱们是为了帮他们拓宽销路,他们也能多赚钱。”
陈卫国继续往后翻,台账的第二部分是“问题分类汇总”,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矛盾纠纷”“政策落实”分成了四类,每一类下面都附着具体案例和现场照片。翻到“基础设施”那一页,他看到了大塘镇灌溉渠的对比图:左边的照片里,渠壁开裂、淤泥堆积,几个农户正拿着水桶往田里舀水;右边的照片里,渠壁重新抹了水泥,水流顺畅,稻田里的稻穗沉甸甸的,旁边站着的农户脸上带着笑。
“大塘镇这35公里灌溉渠,花了280万,财政那边有没有压力?”陈卫国放下照片,语气里带着一丝关切。他在阳山待了八年,最清楚县财政的情况——每年的收入大部分要用来保障工资和基本运转,能挤出来搞民生项目的钱不多。
“我跟财政局张局长算了笔账,这笔钱分两批拨的,第一批150万已经用在最急需的新塘村、古楼村段,第二批130万明年春天再拨。”李泽岚解释道,“而且我们算过,灌溉渠修好后,大塘镇优质稻每亩能增产100斤,按每斤1.8元算,全镇每年能多收入378万,一年就能把修渠的钱赚回来,还能让农户多赚钱,这笔账是划算的。”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我们还跟县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在大塘镇搞了优质稻种植培训,教农户选种、施肥的技术,明年打算再引进一个稻米深加工项目,把大米做成米糕、米酒,提高附加值,这样农户的收入还能再涨一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