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工位空着,张红梅解释道:“那位同事借调到部里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了,短期内不会回来,你就先坐这里。”她指着空工位旁的储物柜,“里面有新的办公用品,你先熟悉一下环境,我给你找些近期的工作材料,下午咱们开个小会,把河北调研的任务分配一下。”
李泽岚坐下后,先将苏振邦的笔记和钢笔放在办公桌右上角,像是给自己立了一个“坐标”。打开张红梅送来的材料,最上面是《2011年全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里面详细记录了粮食主产区产业布局、特色农产品加工现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数据。他翻到“西南地区产业案例”部分,看到青石乡薯条合作社的名字赫然在列,旁边标注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典型案例”,心里瞬间涌上一股亲切感——原来自己在基层做的事,早已被部委看在眼里。
“泽岚,这是我整理的‘综合处工作手册’,里面有咱们处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还有历年的调研方案和政策文件模板,你先看着,有不懂的随时叫我。”王刚端着一杯热水走过来,递给他一个蓝色文件夹,“咱们处虽然忙,但氛围很好,张处是个‘实干派’,不搞形式主义,就喜欢听实话、看实效,你放开手脚干就行。”
李泽岚接过手册,认真翻看,里面不仅有文字说明,还有王刚手绘的“文件流转流程图”“调研工作时间轴”,甚至标注了“写材料避坑指南”——比如“政策文件要‘接地气’,少用生僻术语,多用基层能看懂的话”“调研要‘脚踩泥土’,不仅要听干部说,更要听农户说”,这些“实战经验”比任何理论都管用。
临近中午,张红梅从司长办公室回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泽岚,刚跟张司长汇报了你的情况,他很期待你的加入,特意让我把‘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课题交给你,结合你的基层经验,先写一份初步的政策建议,下周五之前给我。”她将文件放在李泽岚桌上,“这里面有部里近期收到的基层反馈,你可以参考,但更重要的是结合你在青石乡的实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不用怕‘土’,部委就缺‘土办法’。”
李泽岚翻开文件,里面有来自河南、四川等地农户的来信,反映“合作社分红不透明”“技术指导跟不上”“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每一条都让他想起在青石乡遇到的困境。他拿出苏振邦的笔记,翻到“合作社要让老乡看得懂账本”那一页,突然有了思路——或许可以从“建立合作社‘阳光账本’制度”“组建‘党员技术服务队’”“搭建‘农企对接信息平台’”三个方面入手,将青石乡的实践提炼成可推广的政策建议。
中午在食堂吃饭,李泽岚和陈昊、赵丽坐在一起。陈昊给他夹了一筷子青菜:“泽岚,张处虽然看着干练,其实很护下属,去年我做山东调研,因为数据误差被司长批评,张处主动帮我承担了责任,还陪着我重新核对了三天数据。跟着她干,踏实!”
赵丽补充道:“张处是农业经济专业硕士,毕业后从四级主任科员一步步干到处长,对基层有感情,每次调研都要求我们‘多坐农户的炕头,少听干部的汇报’,她说‘政策好不好,农户最有发言权’。”
李泽岚听着,心里对这位“实干派”处长多了几分敬佩。下午的处务会,张红梅开门见山:“下周一至周三,我们去河北保定调研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看三个点:一是农户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三是小农户的技术培训需求。陈昊负责对接当地农业部门,赵丽负责数据统计,王刚负责会议纪要和材料整理,泽岚刚到,跟着我一起,重点跟种植户和合作社负责人沟通,把基层的真实情况摸清楚,也把你的‘青石乡经验’带过去,给当地支支招。”
散会后,陈昊拍了拍李泽岚的肩膀:“泽岚,河北的合作社问题不少,正好你来了,咱们好好给他们‘诊断诊断’!”李泽岚点点头,看着桌上的调研方案,又看了看右上角的老钢笔,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自己在农业部的第一份工作,就要从“把基层经验带上去,把部委政策落下去”开始了。
傍晚下班时,李泽岚走出办公大楼,看到苏晴正在门口的槐树下等他,手里提着一个食盒:“猜猜我给你带了什么?青川老家的腊肉酱,配炸酱面吃,绝了!”
夕阳下,两人并肩走在人行道上,李泽岚滔滔不绝地讲着第一天的见闻——张红梅处长的实干、同事们的热情、河北调研的任务,还有看到青石乡案例时的惊喜。苏晴笑着听着,时不时帮他拂去肩上的落叶:“看来你已经适应了?我就说嘛,你在基层能把薯条厂办好,在部委也一定能把政策做好。”
李泽岚握住她的手,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农业部的工作比青石乡更复杂,要面对全国农业产业的“大盘子”,要协调多方资源,要把“基层经验”转化为“宏观政策”,但只要守住“为农户办实事”的初心,像张红梅处长说的那样“多坐农户的炕头”,就一定能在部委的方寸天地里,闯出属于自己的“为民之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