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严而肃穆的明堂里,黄帝端坐其中,神情庄重。雷公则怀着无比的恭敬之情,向黄帝谦逊地问道:“蒙您悉心传授,我已然领悟了您所授予的精深医道,并竭力将这些宝贵的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所涵盖的内容广泛多样,涵盖了经典理论的深刻阐述、从容形法的精妙运用、阴阳刺灸的巧妙技巧以及汤药滋养的丰富知识等方面。然而,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存在高低差异,他们在将这些理论知识具体应用于实际时,未必能够做到完美无缺,恰如其分。
例如,我首先向学生们详细告知了关于病人的情感波动变化、所处环境的燥湿寒暑差异以及阴阳男女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随后,我进一步询问他们对其中原理的理解和看法,并耐心地向他们讲解贫贱富贵与疾病之间的微妙关联、人体的适应程度及其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我严格要求弟子们必须精通这些深奥的理论,并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紧密地与治疗原则相结合。这部分内容,我已深深领悟并接受了您的教诲。
如今,我有一些浅显愚陋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经典中并未明确记载,恳请您能为我详细解答。”
黄帝听闻此言,不禁赞叹道:“你的研究领域当真是宽广无垠啊!”
雷公接着问道:“请问,在人们哭泣之时,有时眼泪与鼻涕同时流出,而有时却仅有眼泪流出且鼻涕甚少,这其中的缘由究竟是什么呢?”
黄帝不紧不慢地回答:“关于这一点,在医经中是有明确记载的。”
雷公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并未就此停止,他继续追问道:“那么,还望您能为我解惑,眼泪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而鼻涕又源自身体的哪个部位呢?”
黄帝以深邃的见解解释道:“虽然这些问题看似对具体的治疗并无直接的帮助,但作为医生,深入了解这些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构成了医学理论的基础。心脏,犹如五脏的统帅,而眼睛则是心脏的外部表现窗口,人的视觉和神色正是心脏功能的外在体现。因此,当人在心情愉悦、意气风发之时,眼睛会显得明亮而有神,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若心情低落、郁郁寡欢之时,眼睛则显得黯淡无光,毫无生气。所以,当人内心感到极度悲伤而哭泣时,流出的泪水是由体内积聚的水液所产生的。这些水液属于至阴之性,源自肾脏的精气。肾精如同一位严格的守护者,对这些水液进行着严密的控制和约束,使其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轻易外流。”“水的精华被称为志气,而火的精华则是神气。
当水火两种力量相互交感,神志共同感受到悲伤的侵袭时,泪水便会自然而然地流出。因此,有谚语这样说道:心悲即为志悲。肾志与心精如同亲密无间的伙伴,同时汇聚于眼睛。当两者都沉浸在悲伤之中时,泪水便会汨汨而出。然而,神气只传于心精,却不会传递给肾志,因此,当肾志独自陷入悲伤的漩涡时,泪水也会随之流出。哭泣时流的鼻涕,其根源深藏于脑部。脑部属阴,髓如同珍贵的液体,充溢于骨孔之中并藏匿于脑中,而鼻窍与脑紧密相通,所以脑髓一旦发生渗漏,便会转化为鼻涕。肾志主宰着骨骼,所以当泪水流出时,鼻涕也会紧随其后,因为鼻涕和眼泪同属水性。鼻涕与眼泪,犹如兄弟般情深意重,在危难时刻共同面对生死,在安乐时光里共同享受幸福。当肾志率先感受到悲伤的冲击时,鼻涕会伴随着泪水一同流出,形成涕泪横流的凄楚景象。”
雷公听后,对黄帝的见解钦佩不已,赞叹道:“您所讲的道理真是深刻至极!然而,我仍有疑问,有人哭泣却无眼泪流出,或者虽有眼泪但量极少,且鼻涕并不随之流出,这又是何故呢?”
黄帝缓缓回答:“哭泣而无泪,是因为其内心的悲伤程度并未达到触动泪水的程度。眼泪不流出,是因为心神缺乏慈悲,未被悲伤的情绪所深深感动。心神不慈悲,则肾志不会感到悲伤,心神与肾志的阴阳之气相互对峙,彼此之间无法产生交感作用,眼泪自然难以流出。志悲的外在表现是内心凄惨无比,这种凄惨的情绪如同汹涌的浪潮,会猛烈地冲击脑部,导致肾志被迫离开眼睛。
肾志离开眼睛,则神不能稳固地守护精,精和神都离开了眼睛,泪水和鼻涕就难以流出了。况且,你是否曾经念诵过医经中的话语?气厥之时,眼睛会暂时看不见。当人在气厥的状态下,阳气如同潮水般集聚于上部,而阴气则迅速走向下部。阳气在上部积聚,导致上部如同炽热的火焰般发热;阴气在下部积聚,使得足部发冷并可能肿胀。由于一水难以战胜五火,眼睛会因阴阳失衡而暂时失明。因此,当眼睛遇到风吹时,会因阳气内守于精,火气炙烤,而导致流泪不止。这就好比火势紧急时会引发风的产生,风的吹动又会引起雨的出现,同样属于同类情况。”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的中医生涯之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