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奉天殿,晨曦透过雕花窗棂,照在金砖地面上。
郑森坐在龙椅上,手里拿着冯厚敦的书信,手指反复摩挲信纸。
信上字迹有些仓促,墨水偶尔晕开,显然是连夜写的。
但内容写得明白:大部分大顺军将领投效大夏,八万余士兵归顺,少数人追随李过去了荆州。
“好,冯厚敦办得好。”
郑森嘴角露出笑意,抬头对身边的陈永华说。
“他不仅把事办利索了,还能看透人心,知道什么时候该稳、什么时候该推一把,没辜负我的托付。”
陈永华躬身道:“陛下识人善任,冯大人确实得力。”
“只是大顺军八万多人,加上家眷,得有十几万人,安置起来要格外小心。”
“这些人都是乱世里拼出来的,性子桀骜,处理不好,容易出乱子。”
“你说得对。”
郑森点点头,目光望向窗外——南京街上已经热闹起来,商号伙计搬货,挑夫扛着担子赶路,孩童在街边打闹。
他收回目光,语气沉稳。
“大顺军战斗力不弱,当年能把明军打得节节败退,可见他们悍勇。”
“但也正因如此,他们难管束。要是集中安置,容易形成势力,有人挑唆就可能叛乱,必须分散开。”
他走到案前,指着桌上舆图。
“你和陈鼎即刻去九江接应冯厚敦。”
“九江是长江重镇,能连接江南、辐射江西,适合安置大顺军。”
“到了之后,把归顺的大顺军将领分散驻扎到吉安、南京、南昌三地,每地不过数千人,由大夏旧部将领节制。”
“刘体纯、郝摇旗带部去南京,归朕直接调遣;王进才带部去吉安,由阎应元管束;剩下的分到南昌,归陈鼎管辖。”
这样既能用他们的战斗力补充守军,又能防着他们拥兵自重。
陈永华看着舆图,心里盘算:南京是都城,自己能直接掌控,刘体纯、郝摇旗来南京,既显信任,又能随时盯着。
吉安有王允成,稳重能镇场;南昌有陈鼎,刚擒了朱聿键,威望高,能压住大顺军将领。
这个安排稳妥。
他躬身应道:“臣遵旨。冯大人立了大功,该给个妥当职位,陈鼎将军的安排也得考虑。”
“冯厚敦熟悉江西情况,让他任江西巡抚,负责地方安抚和民生。”
郑森思索着说。
“江西刚平定隆武残部,民心不稳,需要懂安抚的人去治理。”
“他能在三个月里稳住大顺军,说明他会做事,让他去江西,能把根基扎稳。”
他指着舆图上的南昌。
“陈鼎刚在南昌擒了朱聿键,威望高,让他任江西总督,掌管江西军务。”
“巡抚管民政,总督管军务,一文一武,互相配合。”
“既能稳住江西局势,防备北方清军,又能看管分到南昌的大顺军,一举三得。”
“陛下英明。”
陈永华躬身道,心里佩服——既赏了功臣,又稳固了地方,还兼顾了军务,考虑得周全。
次日一早,天刚亮,陈永华和陈鼎带着一队亲兵,乘船从南京去九江。
船上,陈鼎对陈永华说:“陈先生,陛下把江西的担子交给咱们,大顺军八万人,不好管啊。”
陈永华点头:“有陛下的安排,再加上冯大人配合,能妥善处置。”
“咱们按陛下嘱咐,善待士兵,让他们感受到大夏的诚意,就不怕他们不服。”
两人聊着安置细节:怎么分士兵,怎么对接商会安置家眷,怎么确保粮和棉衣及时供应。
不知不觉,船到了九江江面,能看到码头轮廓。
冯厚敦早就在码头等着,穿一身青色官袍,站在石阶上。
见船靠岸,他连忙上前,拱手道:“陈先生,陈将军,一路辛苦。”
陈永华回礼:“冯大人客气,都是为陛下效力。大顺军的弟兄们,都安置妥当了?”
“都妥当了,弟兄们听说陛下的安排,都很开心,不少人已经在收拾行装。”
冯厚敦说着,引两人往营寨走。
营寨里,士兵们忙着打包衣物,帮家眷搬东西。
几个孩子拿着刚分到的糖果,在边上跑着。
冯厚敦指着不远处的帐篷:“那边是家眷区,昨天商会的人来了,正在登记信息,统计谁会织布、谁会打铁,好安排到对应的作坊。”
陈永华点点头,说:“陛下有旨,归顺的大顺军将领分散驻扎到吉安、南京、南昌。”
“刘体纯、郝摇旗带两万人去南京,归陛下直接调遣;王进才带两万人去吉安,由王允成将军管束;剩下四万人分到南昌,归陈鼎将军管辖。”
“将领们的家眷,都安排到郑氏工业商会的作坊,南京、吉安、南昌的作坊都准备好了,就近安置。”
冯厚敦应道:“我这就去通知各位将领,三天内保证完成分批出发的准备。”
接下来三天,营寨里格外忙。
刘体纯、郝摇旗忙着清点人数,挑随行士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塑南明:郑森的天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塑南明:郑森的天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