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背后是‘以人为本’的核心逻辑。”教授补充道,“规划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进城人员‘能落户、落得下、过得好’。东部城市优化积分落户,中西部城市放宽落户限制,卫星城推进户籍互通,都是为了释放人口红利。心理学研究表明,稳定的居住环境和均等的公共服务,能极大激发人的创造力,这也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吴劫结合自身经历提问:“教授,我在做区域产业咨询,发现有些城市明明拿到了政策支持,却没能抓住机遇。这背后是不是因为城市定位和产业选择不匹配?”
“完全正确!”教授赞许道,“这就是《易经》‘履卦’讲的‘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城市发展要走符合自身定位的道路,不能盲目跟风。比如有的中西部城市,明明没有研发基础,却硬要搞高端芯片研发,结果资源浪费;而有的卫星城,放弃配套优势去搞完整产业链,最终得不偿失。”
“政策是‘外力’,城市的比较优势是‘内力’,只有内外结合才能见效。”教授强调,“东部城市的内力是创新资源,所以承接高端政策;中西部城市的内力是成本和区位,所以承接产业转移和枢纽建设政策;卫星城的内力是区位 proximity,所以承接协同配套政策。哲学里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城市发展也不例外。”
“那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该怎么根据城市定位,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叶寒追问,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核心原则是‘能力与城市需求同频’。”教授总结道,“先给大家分三类城市具体说:”
“如果你在东部领跑型城市,比如深圳、上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跨界思维’。”教授说道,“这类城市缺的是高端研发人才、新兴产业运营人才。学生可以选择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专业;职场人要主动学习前沿技术,比如低空经济的运营管理、跨境创新合作的商务知识。就像心理学‘需求决定价值’,你的能力越契合城市的高端需求,价值就越高。”
“如果在中西部核心型城市,比如合肥、成都,要具备‘专业技能+适配能力’。”教授继续说,“这类城市需要的是先进制造人才、产业配套人才和公共服务人才。比如合肥的量子制造需要精密仪器操作人才,成都的低空经济农林应用需要无人机操控人才。普通人可以学习智能制造技术、物流管理等技能,既能对接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机会,也能抓住新兴产业的风口。”
“如果在都市圈卫星城,比如昆山、廊坊,要具备‘协同能力+服务能力’。”教授补充道,“这类城市需要的是产业配套服务人才、公共服务人才。比如对接核心城市的研发成果,需要中试服务人才;承接人口集聚,需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人才。大家可以聚焦这些领域,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在都市圈协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秦易补充道:“教授,这是不是也符合《易经》‘顺势而为’的智慧?城市发展是‘势’,个人能力是‘力’,顺势而为才能事半功倍。比如在深圳搞高端制造,在合肥搞精密制造,在昆山搞配套服务,都是顺势而为。”
“非常准确!”教授点头,“而且还要有‘动态调整’的思维。城市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合肥从过去的普通省会,成长为中西部核心型城市,再到现在的新兴产业高地,定位在不断升级。这就要求我们普通人也要保持学习能力,根据城市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能力结构。哲学里说‘运动是绝对的’,个人成长也要跟上城市发展的节奏。”
“教授,我还有个疑问。”蒋尘说道,“有些城市虽然定位明确,但存在要素流动不畅、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这会影响红利释放吗?我们该怎么应对?”
“会有影响,但这也是‘十五五’要破解的重点。”教授回应道,“规划明确要突破制约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推进区域间规划统筹、利益共享。对普通人来说,不用纠结于城市的短期短板,而是要看到长期趋势。就像心理学‘延迟满足’原理,城市发展需要过程,个人成长也需要耐心。你提前布局,提升了适配的核心能力,等政策落地、短板补齐,你就是最先抓住红利的人。”
“而且,短板往往也是机遇。”教授补充道,“比如有些中西部城市的物流设施不完善,这就给物流相关产业和人才带来了机会;有些卫星城的公共服务不足,教育、医疗人才就会成为稀缺资源。《易经》‘穷则变,变则通’,城市的短板,正是个人发挥价值、实现成长的突破口。”
周游分享道:“教授,我身边有个朋友,在杭州周边的卫星城做跨境电商配套服务,因为杭州的跨境电商产业发达,他的业务做得风生水起。这是不是就是利用了都市圈的协同红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