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机械外骨骼初现世,军民融合结硕果
深圳新能源产业园的智能充电桩生产线刚投产,杨凯程赶去坐镇生产线,吴昊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下一个重点项目“军用机械外骨骼”的研发中。这是李建国上校在产业园奠基仪式上提出的重点合作方向,旨在帮助士兵负重行军、提升野外作战能力,而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恰好为“意念控制外骨骼”提供了可能性。
“外骨骼的核心难点有两个:一是动力系统的续航,二是控制精度。”吴昊在军方项目对接会上,指着屏幕上的三维模型解释,“我们的方案是,用光伏储能模块和磁共振远距离一机多充专利技术解决续航问题——机器牛背部加装柔性太阳能板为五百米范围内的多具外骨骼充能,日均发电量能支持4小时高强度运动;控制方面,直接接入脑机接口系统,通过‘运动意图预判’算法,把响应延迟压缩到0.1秒以内。”
李建国上校看着模型里的外骨骼,眼神发亮:“如果能实现,士兵负重50公斤行军,就像拎着空背包一样轻松!但柔性太阳能板在战场上扛得住磨损吗?还有,极端天气下的发电效率怎么保证?”
“这正是我们要攻克的。”吴昊调出材料测试数据,“太阳能板用的是军工级聚酰亚胺基底,抗冲击强度是普通产品的3倍,-40℃到60℃的温度范围内,发电效率衰减不超过8%。上周在内蒙古草原做过测试,暴雪天气下依然能正常充电。”
【天蛾提示:外骨骼动力系统存在“瞬时过载”隐患——士兵突发冲刺时,电机功率可能超出设计上限。建议增加“超级电容”储能模块,瞬间释放双倍电流,避免电机烧毁。】
“我们会在膝关节处加装超级电容。”吴昊补充道,“就像给外骨骼装了个‘爆发力电池’,突发动作时能瞬间补能,平时则靠太阳能板充电,两全其美。”
项目启动后,吴昊把技术组分成两队:周明带队负责外骨骼的机械结构和动力系统,邵易阳(博士课题与此高度相关,每周驻场两天)牵头脑机接口与外骨骼的协同算法开发。张教授的实验室则为机器牛提供生物力学数据支持,通过fMRI扫描士兵的运动意图脑区,为算法优化提供依据。
研发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来自“多关节协同控制”。当士兵同时做出“抬臂+屈膝”的复合动作时,系统经常出现指令冲突,导致外骨骼卡顿。邵易阳盯着脑电波图谱,头发熬得像鸡窝:“问题出在运动皮层的信号叠加——抬臂和屈膝的脑区有20%的重叠,系统分不清主次。”
吴昊让“天蛾”分析了1000组复合动作的脑电波样本,发现一个规律:“你看,主导动作的脑区信号强度会比辅助动作高15%左右。我们可以给算法加个‘优先级判定’模块,谁的信号强,就先响应谁。”
邵易阳茅塞顿开,连夜修改程序。第二天测试时,士兵穿着外骨骼完成“持枪匍匐+快速起身”的动作,流畅得像没穿装备一样。负责测试的上尉忍不住惊叹:“这玩意儿比我想象中灵活多了!之前试过国外的产品,做个转身动作都能卡半天。”
张教授的实验室则为机器牛如何高效利用光能提供生物力学数据发愁时,吴昊适时打去电话。电话里给张教授提到这种小虫,“蠼螋,其前翅短小,革质,后翅大,膜质,扇形或略圆形,不飞时后翅会进行复杂的折叠,放进前翅里,折叠后的面积只有展开时的1/15,折叠构造非常精妙。如果把折翅生物技术用于机器牛光伏板上将会高效利用太阳能。”张教授听完来不及挂上电话,就激动的开始召集研究员投入研究。
与此同时,外骨骼的动力系统也传来好消息。周明团队研发的“自适应减震关节”通过了军方测试——在碎石地、沼泽地等复杂地形行军时,关节能自动调节阻尼,减少对士兵膝盖的冲击。“我们用了汽车悬架的原理,但把液压系统换成了电磁控制,响应速度快了10倍。”周明展示着关节模型,眼里满是自豪。
陈潇潇周末来探班时,正好赶上外骨骼的负重测试。看着士兵穿着金属框架的外骨骼,轻松背起100公斤的弹药箱健步如飞,她惊讶得捂住嘴:“这简直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
“以后还能民用呢。”吴昊笑着说,“比如给消防员用,背着水带爬楼不费劲;给残疾人用,帮助他们重新站立行走。等军用版本成熟了,我们就开发民用款。”
【天蛾提示:民用外骨骼市场需求集中在康复医疗和工业搬运领域,建议提前布局相关专利,避免技术壁垒。】
三个月后,机械外骨骼的原型机通过了军方的阶段性验收。在演示现场,一名士兵戴着脑机接口头环,仅靠意念控制外骨骼,完成了“跨越壕沟”“攀爬3米高墙”“搬运炮弹”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全程零失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