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气味浓淡定用量
晨曦透过岐伯药庐的木窗,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轩辕正蹲在药架前,小心翼翼地将晒干的草药分门别类装入陶罐。药架上,各式陶罐整齐排列,有的贴着简陋的树皮标签,有的则靠形状和位置来区分——这是他跟着岐伯学医以来,每日必做的功课。
“轩辕,过来。”岐伯的声音从庐外传来,带着几分沉稳。
轩辕应声放下手中的活计,快步走出药庐。只见岐伯站在院子中央的石台前,石台上摆放着两株草药:一株根茎粗壮,表皮棕黑,断口处泛着油光,凑近便能闻到一股浓烈的辛香,甚至带着几分刺鼻;另一株则是块状根茎,外皮淡黄,质地坚实,气味清淡,只有凑近细嗅,才能闻到一丝若有若无的甘淡气息。
“认得这两味药吗?”岐伯指着石台问道,目光落在轩辕脸上,带着期许。
轩辕仔细打量片刻,眼中渐渐有了笑意:“师父,左边这株该是‘附子’,您之前讲过,它生长在阴湿的坡地,根茎有毒,能温阳散寒,只是性子烈得很;右边这株是‘茯苓’,长在松树根旁,性子平和,能健脾利水。”
岐伯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许:“不错,分得清。那你再说说,这两味药若是入药,用量该如何把握?”
轩辕眉头微蹙,陷入沉思。他想起之前跟随岐伯诊治的病例,附子似乎从未多用,而茯苓的用量往往大些,但具体的分寸,他却从未细想过其中的道理。“弟子只知附子用量宜小,茯苓可稍多,却不知为何要这般区分。”他坦诚道,语气中带着求知的恳切。
岐伯拿起那株附子,指尖轻轻摩挲着粗糙的表皮:“你凑近闻闻。”
轩辕依言上前,刚一低头,一股浓烈的辛香便直冲鼻腔,带着几分灼烈的气息,仿佛吸入了一口火焰,让他忍不住后退半步,鼻尖甚至有些发麻。“好烈的气味!”他惊叹道。
“再闻闻茯苓。”岐伯又将茯苓递过来。
轩辕这次凑近了些,细细嗅闻,那股淡淡的甘香缓缓渗入鼻腔,温润平和,没有丝毫刺激,反而让人觉得心神安宁。“茯苓的气味,比附子温和太多了。”
“这便是关键。”岐伯将两味药放回石台,“草药的气味浓淡,往往与其药力强弱息息相关。附子气味浓烈,如烈火烹油,其性峻猛,能驱散沉寒痼冷,但也正因如此,稍过便会灼伤脏腑,如同火势失控,反成祸患。所以它的用量,需如米粒般精细,多一分则可能致命。”
他拿起附子,用随身携带的石刀切下薄薄一片,放在掌心:“你看,这般厚度,便是成人一次的最大用量,若是孩童或体弱者,还需再减,甚至只用其半。”
轩辕看着那片薄薄的附子,心中一震。他想起曾听闻邻部落有人误用附子,不过半片,便腹痛如绞,口唇发紫,险些丢了性命。那时他还不甚理解,如今亲闻其味,再听岐伯讲解,才真正明白这“烈药”的凶险。
“那茯苓呢?”轩辕转向另一株草药,眼中满是好奇。
岐伯拿起茯苓,用石刀从中间劈开,露出洁白细腻的断面:“茯苓生长在松树根下,得松树之清气,又受土壤之滋养,其性平和,气味淡远。这般性子,即便多用些,也不易伤及脾胃,如同春雨润物,虽量大却不烈。”他用刀挖下一块鸽子蛋大小的茯苓,“像这般分量,入药便是寻常用量,若是病情需要,再加一倍,也无妨。”
轩辕恍然大悟,伸手拿起那两块切好的药材,放在手心比对:附子的切片薄如蝉翼,茯苓的块却厚实饱满,两者大小相差何止十倍。“原来气味浓淡,竟是衡量药力的标尺。”他喃喃道,心中豁然开朗,“气味越浓,药力越烈,用量便需越精;气味越淡,药性越缓,用量便可稍宽。”
“正是这个道理。”岐伯抚须笑道,“行医用药,如同驾驭车马。烈药如烈马,性子急躁,若不加约束,便会车毁人亡,所以需轻策慢引;缓药如良驹,温顺沉稳,即便稍松缰绳,也不易出偏差。这用量的多少,便是驾驭药材的缰绳,松紧之间,关乎生死,容不得半点马虎。”
轩辕将这话牢牢记在心里,指尖摩挲着那片附子,仿佛能感受到它潜藏的烈性。“师父,那是不是所有气味浓烈的药,用量都必须极小?”他追问,眼中闪烁着探究的光芒。
岐伯摇头:“也不尽然。需看其毒性与药效的偏向。比如‘麻黄’,气味辛香浓烈,能发汗解表,其性虽烈,却无附子那般剧毒,用量便可比附子稍多,但也需根据患者的体质与病情来定,不可一概而论。”他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但无论何种烈药,都需记住‘中病即止’——药力达到治病的效果便要停药,不可贪功,以免过犹不及。”
说着,岐伯取来两个陶罐,让轩辕按他所说的用量,将附子和茯苓分别称量后放入罐中。轩辕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巧的石秤,这是他特意请部落里的石匠打造的,秤杆上刻着细密的刻度,能精准称量细微的分量。他先称附子,小心翼翼地将那片薄如纸片的附子放在秤盘上,指针微微晃动,刚好停在一个极小的刻度上。随后称茯苓,他舀起一勺茯苓块,秤盘立刻下沉,刻度远超附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