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滑入1936年的金秋十月,武昌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湛蓝,但88军大营内的气氛,却与这秋高气爽的天气截然相反,弥漫着一种越来越浓的临战前的压抑与紧迫。北方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不断传来,大多是坏消息,像一块块不断垒高的巨石,压在何志远和所有高级军官的心头。
这一日,军部召开的是一次小范围的高层作战会议,与会者只有何志远、两位副军长、参谋长、情报高参以及刚刚从北方潜回、风尘仆仆的一名情报员。会议室的窗帘被拉得严严实实,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情报员声音沙哑,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和后怕:“……军座,各位长官,北平的情势,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糕。日军驻屯军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挑衅性演习,特别是丰台和卢沟桥方向。他们的士兵经常故意闯入我二十九军防区,甚至对哨兵撒尿、砸毁工事。吉星文团的弟兄们忍无可忍,冲突几乎一触即发。”
他喝了一口水,继续道:“更可怕的是,日军在通县、天津等地秘密增兵,虽然打着‘换防’、‘演习’的旗号,但装备和人员数量都远超平时。我们的人判断,这是大战前的预备。而且,日本浪人和特务活动极其猖獗,到处测绘地图,收买汉奸,气焰嚣张至极!”
情报高参郑云峰补充道:“综合各方情报,日本内阁和军部对华强硬派已占据上风,‘对华一击’的论调甚嚣尘上。他们选择的突破口,极大概率就是华北,就是平津地区。时间……可能不会晚于明年夏天。”
副军长李振邦一拳砸在桌子上,闷响在寂静的会议室里格外刺耳:“欺人太甚!宋明轩(宋哲元)也是窝囊,就这么忍着?”
参谋长周卫国冷静分析:“二十九军装备窳劣,重武器极少,与日军正面对抗确实吃亏。宋总司令恐怕也是投鼠忌器,担心给日军留下全面开战的借口,而中央的准备……似乎也尚未完全就绪。”
何志远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历史的轨迹正沿着他熟知的方向无情滑行,这种明知悲剧即将发生却无法立刻阻止的无力感,时常煎熬着他。但他更清楚,愤怒和急躁解决不了问题。
“好了,” 何志远终于开口,声音沉稳,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局势已然明朗,抱怨无益。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利用这最后的时间,让88军真正变成一支能拉上去、能顶得住、能反击的钢铁部队!”
他站起身,走到覆盖整面墙的华北地图前,目光锐利:“我决定,调整训练计划!从即日起,全军训练重点转向城市巷战、野战防御、夜间作战和抗炮火急袭!特别是针对日军可能采取的步炮协同、坦克引导步兵突击的战术,进行针对性反制训练!”
他看向李振邦:“李副军长,你亲自抓各师的对抗演练,不要怕伤亡指标,就要贴近实战!炮兵,要练就在不同地形上快速构筑发射阵地、进行火力急袭和转移的本事!”
“是!” 李振邦凛然应命。
“周参谋长,” 何志远又转向周卫国,“参谋部要立即着手制定多套北上行军和接防后的防御作战预案,包括最坏情况下,在北平、天津外围进行节节抵抗,乃至必要时……果断后撤至预设防线,以空间换时间的方案!” 他说出“后撤”二字时,内心一阵刺痛,但这是最现实的选择。
周卫国郑重记录:“明白!我们会充分考虑各种可能。”
“郑高参,” 何志远最后对情报负责人说,“你的情报网要继续向华北,特别是平津地区延伸。不仅要关注日军动向,也要密切关注二十九军各部,尤其是中下层军官的士气和动向。我们需要知道,一旦战端开启,谁能与我们并肩死战!”
会议结束后,何志远感到一阵心力交瘁。他独自一人走到营地旁的小山丘上,望着北方,久久不语。秋风吹动他的军装下摆,背影显得有些孤独而沉重。
“军座,” 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边响起。何志远回头,是苏青瑶,她端着一杯热茶走来,“陈副官长说您还没用晚饭,喝点热茶暖暖胃吧。”
何志远接过茶杯,指尖感受到一丝暖意:“谢谢。你怎么到这儿来了?”
“卫生所今晚组织战场急救演练,刚结束。我看到您一个人在这里站了很久。” 苏青瑶看着何志远紧锁的眉头,轻声问,“军座,是北边……情况不好吗?”
何志远没有直接回答,反问道:“青瑶,你说,如果我们北上,要和日本人打一场很可能装备、人数都处于劣势的大仗,你怕吗?”
苏青瑶愣了一下,随即坚定地摇摇头:“怕……是有一点。但更多的是恨!我在医院见过被日本人炸伤的同胞,太惨了。如果我们的牺牲能多救一些人,能让后面的孩子不用再经历这些,我就不怕!” 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一些,“而且,我相信军座,相信咱们88军,一定能打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抗战:从1937开始当军长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抗战:从1937开始当军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