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规划路线,连接南北
锦州帅府的议事厅内,初冬的阳光透过窗棂,在案上的《军情传递奏报》上投下淡淡光斑。王磊身着玄色锦袍,指尖正划过奏报中“辽东至中原军情传递需十日,西南盐铜运输延误三日”的字样,眉头微微蹙起。自第154章策反贺人龙、稳固西北防线后,各地防区的联络与物资调度愈发频繁,可现有的驿站多为前明遗留,要么年久失修、要么分布零散,早已无法满足“军情瞬息传递、物资高效运输”的需求——辽东祖大寿的边防军情,需经山海关、永平府辗转十日才能送达锦州;西南孙传庭所需的军械,从徐元明工坊运出后,因中途驿站缺乏补给,竟延误三日才到,险些影响陕南布防。
“国公爷,这是各地驿站的现状勘察表。”亲卫将一卷厚厚的文书递上,语气带着无奈,“前明留下的驿站,仅剩下三成能勉强使用,且多集中在京城周边,辽东、西南等地几乎是空白。咱们现在传递消息,主要靠快马接力,遇到雨雪天气,根本无法通行。”
王磊翻开勘察表,只见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地驿站的破损情况:沈阳至锦州段,原有五座驿站,三座因战火焚毁,两座仅剩残垣断壁;中原至西南段,驿站间距最远达百里,马匹往往未到下一站便体力耗尽;更严重的是,部分偏远地区的驿站被当地豪强占据,沦为私用,根本无法为传递军情的士兵提供补给。
“驿站是连接四方的‘血脉’,若‘血脉’不通,再好的防线也难以形成合力。”王磊将勘察表放在案上,目光投向墙上的《天下舆图》,手指沿着辽东、中原、西南的防线缓缓滑动,“必须立刻重建一套覆盖主要防区的驿站网络,既要快,又要稳,还要兼顾军情与民生。”
话音刚落,亲卫通报:“国公爷,工部徐元明大人求见,说已按您此前的吩咐,带来了驿站修造的初步方案。”
“让他进来。”王磊眼中闪过一丝期许。徐元明自负责军械工坊后,不仅改良了燧发枪与火炮,还在城池修建、水利工程中展现出极强的规划能力,此次驿站修造,正是需要他这样兼具技术与战略眼光的人才。
徐元明身着青色官袍,双手捧着一卷图纸,快步走入议事厅,单膝跪地:“臣徐元明,参见国公爷!这是臣根据各地防区分布与交通要道,拟定的驿站修造初步方案,恳请国公爷审阅。”
王磊扶起他,接过图纸展开,只见上面用朱笔勾勒出一条从沈阳延伸至开封的路线,沿途标注着数十个红点。“元明,说说你的思路。”
“国公爷,臣认为,驿站修造的核心是‘通军情、畅物资’,因此路线必须串联起主要防区与物资集散地。”徐元明指着图纸,详细解释,“臣拟定的主线为‘沈阳—锦州—永平—保定—开封’,这条路线连接辽东(祖大寿防区)、京畿(曹变蛟布防区)与中原(曹变蛟主力防区),同时可通过支线连接西南(孙传庭防区)与沿海(郑芝龙水师)。驿站间距按‘三十里一站’设置,既能保证马匹体力,又能实现‘一日千里’的传递速度。”
王磊仔细看着图纸,手指在“永平至保定”段停顿:“这里多为山地,三十里一站是否可行?马匹在山地奔跑,体力消耗更快,若中途没有合适的补给点,反而会延误时间。”
徐元明心中一凛,他此前只考虑了平原地区的间距,却忽略了山地地形的影响。“国公爷所言极是,臣疏忽了。”他立刻俯身修改图纸,“永平至保定段,可将驿站间距缩短至二十里,在山地险要处增设‘临时补给点’,配备耐寒马匹与防滑马蹄铁,确保通行无阻。”
王磊点头赞许,又指着图纸上的开封段:“开封是中原物资集散地,也是连接西南的枢纽,此处的驿站需格外重视,不仅要能传递军情,还要能储存物资,作为中转仓库。”
“臣明白!”徐元明立刻补充,“开封将设‘总驿站’,规模为普通驿站的三倍,配备粮仓、马厩、军械库,既能容纳百名士兵休整,又能储存十万石粮食与千件军械,随时可支援西南与中原防区。”
接下来的两个时辰,王磊与徐元明围绕路线细节反复推敲——沈阳至锦州段,需靠近辽河,利用水路补充物资,因此在辽河边增设两座“水陆驿站”,配备船只,方便粮食与军械通过水路运输;锦州至永平段,途经山海关,此处为边防要地,驿站需与堡垒结合,设置“烽火台联动机制”,一旦发现敌情,驿站可立刻点燃烽火,与山海关守军形成呼应;保定至开封段,途经多个汉人村落,驿站需兼顾民生,在周边开设“便民补给点”,为过往商旅提供饮水与住宿,既方便管理,又能收集民间信息。
“路线规划得差不多了,但选址必须实地勘察,不能仅凭图纸。”王磊合上图纸,语气郑重,“元明,你亲自带队,率工部百名工匠与二十名斥候,沿拟定路线实地勘察,每一座驿站的选址,都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地势平坦,便于修建;二是靠近水源,确保补给;三是避开险地,防止被豪强占据。遇到难以决断的选址,立刻传信回锦州,我亲自定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