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感激不尽,回赠辽东人参、貂皮等特产,还特意准备了一些宁远特产的火腿和干果让郑彩带回去。两人约定日后保持联系,互通有无。
望着远去的船队,王磊心中感慨万千。这个时代的海上贸易,远比他想象的复杂。郑芝龙这样的海上枭雄,既是大明的隐患,也是难得的助力。如何利用这股力量为国效力,将是他面临的新课题。
海风拂面,带来咸湿的气息。王磊知道,从今天起,他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辽东这片土地,而是要放眼更广阔的天地。大海的那边,有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节:白银倭刀
郑彩离去后不久,承诺的物资便开始陆续送达宁远港。第一批运抵的是那五十柄精工打造的日本倭刀。这些倭刀装在特制的桐木箱中,每柄刀都配有鲨鱼皮刀鞘,刀柄缠绕着精致的丝绳。
王磊亲自开箱验货,只见刀身泛着幽蓝的寒光,刃口锋利无比。他随手取出一柄,轻轻一挥,破空之声清脆悦耳。"好刀!"王磊由衷赞叹,"倭刀工艺,果然名不虚传。"
戚良等人也纷纷试刀,个个爱不释手。这些倭刀比明军常用的腰刀更加锋利轻便,特别适合骑兵使用。王磊当即下令,将这些倭刀配发给各级军官,同时命军工坊以这些倭刀为样板,研究改进明军制式刀具。
紧接着,三千两白银也运抵宁远。这些白银整齐地装在特制的铁箱中,每箱五百两,共六极。王磊命人开箱查验,只见银锭成色极好,上面还打着郑家的印记。
"参将,"戚良看着白花花的银锭,不禁问道,"这些银两如何处置?"
王磊早有打算:"五百两犒赏将士,五百两抚恤阵亡家属,一千两充作军费,剩余一千两购买农具粮种,分发给百姓。"
这个分配方案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按照惯例,这类"外快"多半会进入将领私囊,但王磊却全部用于公务。
"参将何必如此?"戚良劝道,"这些是郑家赠予参将的,理应自用。"
王磊正色道:"将士用命,百姓困苦,岂可独享其成?况且,若能以这些银两换得民心,胜过千军万马。"
他特意召集城中百姓,当场分发农具粮种。许多流民分到农具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参将大恩,没齿难忘!"一个老农跪地叩谢,"有了这些农具,明年定能多开几亩荒地。"
王磊扶起老人:"老人家请起。要谢就谢郑公,这些银两都是郑公所赐。"
消息很快传到郑芝龙耳中。这位海上枭雄也不禁动容:"王参将真乃国士也!如此清廉为民,实属难得。"从此对王磊更加敬重,后续的合作也更加顺畅。
最让王磊重视的是那千斤南洋稻种。这些稻种装在特制的陶罐中,罐口用蜡密封,保持干燥。王磊亲自监督开罐,只见稻粒饱满金黄,与本地稻种明显不同。
他立即请来最有经验的老农,在宁远城外开辟了十亩试验田。"这些稻种来自暹罗,"王磊向老农们解释,"耐旱耐涝,产量极高。诸位要好生照料,详细记录生长情况。"
老农们起初将信将疑,但还是按照要求精心培育。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南洋稻种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发芽率极高,幼苗茁壮成长。
与此同时,王磊通过郑彩的关系,陆续获得更多海外物资。其中最重要的是来自日本的优质铁料和铜料。这些材料的质量远胜本地产品,极大提升了军工坊的生产水平。
"参将请看,"军工坊主管兴奋地报告,"用这些日本铁料打造的火铳,质量提升明显,炸膛率大大降低。"
王磊仔细查验新造的火?极,果然做工精良。"好!立即扩大生产,优先装备精锐部队。"
更让王磊惊喜的是,郑芝龙还送来一批西洋书籍和仪器。其中包括天文望远镜、航海罗盘、精密计时器等。这些仪器对提升宁远的科技水平大有裨益。
王磊特别重视那台天文望远镜。他命人在督师府顶楼设立观星台,亲自观测天象。"通过这些仪器,"他对部下说,"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测算方位,改进历法,甚至预测天气。"
在双方的合作中,王磊始终把握一个原则:以我为主,互利共赢。他提供给郑芝龙的火药配方是经过改良的版本,威力足够应对海上作战,但又不至于威胁到大明海防。
而郑芝龙也展现出诚意,不仅按时交付承诺的物资,还经常额外赠送一些珍稀物品。有一次,他甚至送来一对南洋孔雀,让宁远将士大开眼界。
随着合作深入,王磊开始通过郑家的海上网络收集情报。他特别关注荷兰人在台湾的活动,以及日本国内的局势变化。
"参将,"郑彩在一次来访时透露,"荷兰人正在热兰遮城加紧筑防,似乎有意长期占据台湾。日本方面,德川幕府地位稳固,但各地大名仍在暗中较劲。"
这些情报对王磊制定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他据此调整防务部署,加强沿海警戒,同时继续通过贸易手段牵制各方势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