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深知这份赏赐的分量。他立即将白银分作三份:一份犒劳随行亲兵,一份抚恤阵亡将士家属,一份购买粮种分发给流民。
"参将何必如此?"戚良不解,"这是总督赏赐,理应自用。"
王磊正色道:"将士用命,百姓困苦,岂可独享其成?况且,若能以这些银两换得民心,胜过千军万马。"
他特意召集流民,当场分发粮种:"这些种子来自辽东,耐旱高产。诸位好好耕种,秋收后留足口粮,余粮可卖给官府。"
流民感激涕零,纷纷跪谢。王磊扶起众人:"要谢就谢陈总督。这些银两都是总督所赐,本将不过是代劳而已。"
消息传到陈奇瑜耳中,这位以严苛着称的总督也不禁动容:"王参将真乃国士极!"从此对王磊更加看重。
在接下来的剿寇作战中,王磊的"网开一面"战术大显神威。流寇接连中计,损失惨重。最着名的是在淅川一战,官军故意放开东南方向,诱使流寇进入预设山谷,然后火攻、滚木礌石齐下,歼敌万余。
战后,陈奇瑜特意召见王磊:"参将之策,果有奇效。本督已上奏朝廷,为参将请功。"
王磊谦逊道:"全赖总督调度有方,将士用命,末将不敢居功。"
陈奇瑜越发欣赏,又询问辽东防务。王磊借极提出联合剿寇的建议:由辽东提供战马和教官,帮助训练骑兵;中原提供粮草,支援辽东防务。
"如此南北呼应,可缓急相济。"王磊道,"且流寇中多有边军逃兵,若见官军精锐,或可望风归降。"
陈奇瑜大为赞同,立即着手实施。不久,一支由辽东军官训练的骑兵队伍就成为剿寇主力,屡建奇功。
而王磊的声望也随之水涨船高。不仅军中传颂其名,连百姓都知道有个"爱民如子"的王参将。许多流寇胁从纷纷来降,声称"愿投王将军"。
王磊对降卒一视同仁:愿留者编入军中,愿归者发给路费。更设立"自新营",专门教育改造降卒,效果显着。
陈奇瑜见王磊处理降卒得法,又将大批俘虏交其处置。王磊不辱使命,短短数月就改造了三千多降卒,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剿寇骨干。
一日,陈奇瑜巡视"自新营",见降卒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不禁赞叹:"参将真乃神人也!不仅善战,更善育人。"
王磊答道:"人心皆肉长。若以诚相待,以理服人,顽石亦可化金。"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陈奇瑜。后来他在给朝廷的奏疏中写道:"王磊虽年少,然深通治军理民之道。其言'以诚相待,以理服人',实为治乱之本。"
然而,就在剿寇形势好转之际,朝中却传来不利消息。有言官弹劾陈奇瑜"纵寇",称其"网开一面"实为放虎归山。更有人怀疑王磊与流寇有染,否则何以降卒纷纷归附?
陈奇瑜大怒,上疏辩解。但朝中党争激烈,许多人不问是非,只论派系。剿寇大业,眼看就要毁于一旦。
王磊得知后,主动求见陈奇瑜:"总督不必为难。末将愿上京自辩,以正视听。"
陈奇瑜叹道:"参将有所不知。如今朝中是非颠倒,恐越辩越黑。"
王磊坚定地说:"清者自清。末将相信圣明必能明察。"
于是他连夜写就《陈情表》,详细说明剿寇策略,并附上各战役记录和降卒安置情况。遣快马送往京城。
这份《陈情表》后来成为明末军事史上的重要文献。不仅澄清了事实,更系统阐述了剿抚并用的战略思想,对后来的剿寇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王磊的仕途,也因这次事件发生了重大转折。崇祯帝阅表后大为赞赏,特旨嘉奖,并命王磊参与统筹五省剿寇事宜。
从一个边关参将到参与军国大计,王磊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这一切,都始于那次开封军议,始于那"网开一面"的奇策,始于那柄宝剑和二百两白银。
但王磊没有陶醉于成功。他深知,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在这个乱世之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己所能,匡扶社稷,救济苍生。
寒夜中,王磊独坐案前,擦拭着那柄"靖寇安民"宝剑。剑光如水,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容。前路漫漫,但他信念如铁: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
在开封军议后的数月间,王磊的剿寇方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他不仅注重军事打击,更重视民生恢复,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建议。
王磊首先建议设立"招抚司",专门负责流民安置和降卒改造。"招抚司下设三处:"他向陈奇瑜详细说明,"一曰安置处,负责分给田地房屋;二曰教化处,负责宣讲朝廷德政;三曰监察处,负责考核监督。"
陈奇瑜对此大为赞赏,立即拨付专款组建招抚司。更让众将惊讶的是,他任命王磊兼任招抚司副使,负责具体实施。
王磊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各地流民安置点。他发现许多地方官员敷衍了事,流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往往再次沦为流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