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微明,城门缓缓开启。
李骁带着残部走下战马,脚踩在都城的石板路上。他的披风染着干涸的血迹,甲胄上裂痕清晰可见。身后将士列队而行,脚步沉重却整齐。没有人说话,只有铁靴踏地的声音回荡在街巷之间。
城门口站着一群人。
李震站在最前方,苏婉立在他身侧,李瑶手握记事簿,李毅静默于后。他们没有穿礼服,也没有摆仪仗,就像寻常人家等归人一样。
李骁走到父亲面前,正要跪下行礼,却被一把扶住。
“今天不是庆功的日子。”李震看着儿子的脸,“是安民的时候。”
李骁点头,站直了身体。他把腰间的令旗交给传令官,脱下外袍递给随从。那件沾满尘土与血污的战衣被小心收起,没有展示,也没有收藏,只是放在一旁的木箱里。
百姓开始聚集。
起初是三五成群,后来越来越多。有人提着篮子送来热饭,有老人牵着孩子远远张望。一个少年挤到前排,问:“打赢了吗?”
李骁低头看他:“打赢了。”
“那以后还打仗吗?”
周围一下子安静下来。
李瑶走上前,蹲下身子,声音平稳:“只要土地分得公平,孩子能上学堂,病人看得起病,就不会再打。”
人群中有低语响起。
一位老农拄着拐杖往前走了两步:“我家田地……真的不会收回?”
李瑶站起来,转向众人:“去年发放的田契,盖的是新朝印信。只要你耕种,那块地就是你的。官府三年内不加赋税,五年内提供种子和农具。”
老农的手抖了一下,眼眶红了。
李震这时转身,朝城楼走去。家人跟在他身后,大臣们列队相随。百姓自发让出一条路,没人喧哗,也没人靠近。
登上城楼,视野开阔。
整座都城铺展在眼前,屋顶连绵,街道纵横。远处农田泛着浅绿,新修的水渠正在引水灌溉。几处工地冒着烟尘,那是新建学堂的基坑。
李震站在最高处,望着下面的人群。
“我们打下的不是江山。”他说,“是一个机会。让种地的人有田,读书的人有路,穷苦的人也能进衙门当差的机会。”
台阶下,几位老臣 exchanged glances。
一人上前道:“陛下,此番平乱,诸将用命,是否应大赦天下,加封宗室以彰皇恩?”
李震摇头:“赦令可以发,但不分封。爵位只授功臣,不传子孙。朝廷用人,看才能,不论出身。”
那人还想说什么,却被旁边同僚拉住。
李震转过身,看向身边的家人。
他先看了苏婉。她手里拿着一本册子,封面写着“防疫规程”。上面记录着各地医馆布局、药材储备和医师调配方案。她说今年要在每个州设一所公立医馆,由朝廷拨款供养。
他又看向李瑶。她的袖子里藏着另一份文件——《科学院筹建草案》。里面列出要设立物理、化学、农学三个研究司,招募民间匠人与学者共同攻关新技术。第一项任务是改良蒸汽机,用于矿山排水和纺织生产。
李毅始终站在角落,目光扫视四周。他没带刀,但所有人都知道他是谁。锦衣卫已经完成对叛军余党的清剿,共查处七十二名隐藏官员,其中三人曾混入中枢议事厅。现在城防由新编禁军接管,巡逻频率提高一倍。
最后,李震看向李骁。
年轻人肩上还披着未卸的戎装。他刚提交了一份边防整顿计划:裁撤老弱士兵三万,重组骑兵营,引进新型火炮部署在北境十座关隘。同时提议开放互市,允许北地蛮族用皮毛换粮食和铁器,换取边境安宁。
“这个王朝的根基。”李震说,“不在庙堂高台,就在这几个人做的事里。”
风从城楼上吹过。
一名孩童突然大声问:“以后我们小孩也要读书吗?”
李瑶接过话:“六岁以上必须入学。学费全免,书本由官府发放。偏远地区设流动讲学队,每月巡讲一次。”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有个妇人抹着眼泪说:“我儿子去年还在给人放牛,现在已经在村塾识字了。”
李震抬手示意安静。
“今日之胜,不是结束。”他的声音不高,但每个人都听清了,“是从头开始。我们要修水利,建学堂,通道路,立律法。让下一代,不知道刀是什么样子。”
全场肃然。
片刻后,掌声从一点蔓延开来,很快变成雷鸣般的声响。百姓拍着手,喊着口号,有人举起孩子的手臂,像是要把希望托向天空。
苏婉轻轻抚摸城墙砖石。她在心里算着,按现有预算,三年内可建成一百二十七座医馆,每百户配一名医士,每州设疫病预警点。
李瑶打开记事簿,在“民众反馈”一栏写下:“对教育政策反应热烈,建议加快教材编纂进度。”
李毅的目光仍停留在人群边缘。一个戴斗笠的男人转身离开,动作略显僵硬。他记下了那人走路的姿态,准备回去比对暗桩档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