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9年 汉前少帝四年 农历十月下至十一月
狄道城东原野上那场决定性的胜利,如同狂暴的秋风扫过落叶,迅速而彻底地改变了北地郡的命运。持续近两月的铁壁合围,在靖王李凌亲自率领的雷霆一击下,土崩瓦解。朔方军主力溃败,粮草被焚,主帅虫达已死,其子虫圭仅率少数亲随狼狈北遁,生死未卜,数万大军或死或伤或降,作鸟兽散。压在狄道城头长达数月之久的战争阴云,终于开始消散。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便被随之而来的、更为庞大且千头万绪的善后工作所冲淡。战场需要打扫,伤亡需要统计与抚恤,降卒需要安置,破损的城防需要修复,被战火蹂躏的民生需要恢复,与朝廷的奏报需要斟酌,与周边势力(尤其是惊疑不定的朔方残余力量及态度微妙的河西羌胡)的关系需要重新梳理。更重要的是,经过如此惨烈的守城战,北地郡自身也已是伤痕累累,兵员、物资、财力损耗巨大,可谓百废待兴。靖王李凌在经历了决战时刻精神高度紧绷的巅峰之后,并未有丝毫懈怠,立刻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了这场“战后重建”的艰巨任务之中。他深知,击退强敌只是第一步,如何消化战果,巩固胜利,治愈战争创伤,使北地郡真正从这次严峻的考验中变得更加强大,才是真正的挑战。与此同时,年仅十岁的世子李玄业,也被父亲有意识地引导着,开始接触和观察这纷繁复杂的战后治理工作,这是他作为继承人不可或缺的一课。
决战后次日,天空飘起了细碎的雪花,气温骤降。广袤的战场上,一片狼藉。阵亡将士的尸体(包括敌我双方)遍布四野,残破的兵器和旌旗散落得到处都是,被焚毁的粮草囤积点依旧冒着缕缕青烟,空气中混合着焦糊味、血腥味和泥土的气息。北地军将士们在各级将领的指挥下,顶着寒风,开始有条不紊地打扫战场。这是项极其沉重且考验人心的工作。己方阵亡者的遗体被小心地收殓,登记造册,准备运回城内妥善安葬,他们是北地的英雄。而朔方军士卒的尸体,则被集中起来,挖坑掩埋,以防开春后发生疫病。缴获的兵甲、器械、马匹以及敌军遗弃的物资被一一清点、归类、入库,这些将成为北地军战后补充的重要来源。都尉赵破奴带着人马,继续清剿小股溃散的残敌,并派精骑向北追击虫圭,虽然希望渺茫,但姿态必须做足。
郡丞公孙阙则忙于处理数量惊人的战俘。此战,朔方军投降者逾五千众,如何安置他们,是个棘手的问题。全部坑杀,有伤天和,亦会结下死仇,非仁者之师所为;全部释放,恐其重归朔方,再成祸患;全部收编,又恐其心怀异志,难以驾驭,且北地粮草也难以长期支撑。李凌在听取公孙阙的汇报后,沉思良久,定下了“分化瓦解,逐步消化”的策略。他下令:将俘虏中的军官单独羁押,严加看管;对普通士卒,进行甄别,老弱病残者,发给少许口粮,遣散回乡,以示仁德;其余精壮者,打散编制,编入劳役营,在严密看守下,参与狄道城防修复、道路修筑、阵亡将士墓冢营造等工程,以工代赈,同时观察其表现,日后可择其诚心归附者,逐步补充入边军或屯田兵。此举既解决了俘虏安置问题,又获得了急需的劳动力,可谓一举两得。公孙阙领命,立即着手办理。
长史周勃的任务最为繁重,他需要统筹整个北地郡的战后恢复。狄道城在数月围城中受损严重,尤其是南城和东城段,城墙多处破损,垛口坍塌,需要立即征调民夫、物资进行抢修,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或意外情况。城中百姓在长期围困下,生活困苦,需要开仓放粮,平抑物价,安抚民心。阵亡将士的抚恤、伤残士卒的安置,需要大笔钱粮,必须尽快落实,以免寒了将士之心。郡府各曹署的文吏们忙得脚不沾地,算盘声、书写声日夜不绝。周勃虽年事已高,但仍以惊人的精力坐镇郡府,协调各方,确保政令畅通,忙而不乱。李凌对周勃给予了完全的信任,只把握大方向,具体事务悉数委任。
【系统提示:宿主在取得重大军事胜利后,迅速将工作重心转向内政治理与战后重建,展现出卓越的战略转换能力与民生为本的统治理念… 宿主状态:于胜利后保持清醒头脑,举措得当,致力于巩固战果、恢复元气,统治根基在战后修复中得到进一步夯实…】
在这一片忙碌中,李凌特意将世子李玄业带在身边,让他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战后工作的千头万绪。他带着儿子巡视正在修复的城墙,看着民夫和俘虏们冒着严寒搬运石料、搅拌灰浆;他带着儿子进入人满为患的伤兵营,看着医官们忙碌地救治伤员,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药味和血腥味;他带着儿子查阅周勃呈上的各类报表,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代表着钱粮的消耗、人口的变动、物资的调配。
“业儿,你看,”李凌指着一处正在加固的城墙缺口,对儿子说,“守城时,此处将士们浴血奋战,方保城池不失。如今胜利了,仍需耗费如此人力物力来修复。可知为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