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云栖文创影视部会议室,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竹香——长条会议桌的正中央,摆着一个半成型的竹编篮,是老街张师傅特意送来的“样品”,竹条上还留着手工打磨的细腻纹路;四周的白墙上,贴满了张远实地考察时拍的照片:有晨雾中的青石板路,有夕阳下的竹编铺木门,还有张师傅教徒弟握刀时的特写,每张照片下面都用红笔写着细碎的标注,比如“此处用侧光拍竹影”“门框比例需1:1还原”。
三十多位剧组核心成员围坐桌旁,有制片、美术、选角导演,还有从老街赶来的竹编顾问张师傅。新人导演张远坐在主位一侧,手里捧着厚厚的拍摄方案册,封面是他亲手画的老街速写,扉页上写着一行字:“把老街的温度,装进镜头里”。他深吸一口气,指尖轻轻拂过方案册上的折痕——这是他过去一个月改了八版的成果,每一页都藏着跟着陆砚辞学细节的心得,也藏着在老街蹲守二十多个清晨的观察。
“首先跟大家汇报拍摄场景的规划。”张远打开PPT,屏幕上跳出老街的实景地图,红色标记圈出了“张记竹编铺”“李记铁匠铺”“巷口豆浆摊”三个核心场景,“所有竹编相关的戏份,必须在老街实景拍摄,坚决不用绿幕抠图。”他指着地图上的竹编铺,语气格外笃定,“我们已经跟老街居委会谈好,保留张师傅的铺子原貌,拍摄期间会请张师傅和他的徒弟全程驻组当顾问——小到竹刀的握法,大到竹编的工序,每一个镜头都要经得起老手艺人和观众的检验。”
美术指导忍不住提问:“实景拍摄成本会比棚拍高30%,而且老街的光线不稳定,早晨和下午的光影差很多,后期调色难度会很大,要不要考虑在棚里搭1:1的景?”张远立刻拿出手机,点开一段视频——是他凌晨五点在老街拍的,晨雾还没散,阳光透过竹编铺的窗棂,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张师傅正蹲在门口编竹篮,竹屑落在青石板上,被晨风吹得轻轻动。“您看这个光影,”张远的声音里带着对细节的执着,“棚拍能搭出铺子的样子,却搭不出晨雾里的竹香,搭不出阳光随时间移动的质感,更搭不出青石板被岁月磨出的温度。这些‘不完美’的真实,才是《老街》最该有的魂。”
张师傅坐在旁边,听到这话忍不住点头:“这小伙子上周跟我学编竹篮,手指磨破了都没喊停,还问我‘编到第几圈会累’‘教徒弟时会骂他吗’——他懂我们手艺人的心思,实景拍我放心。”
接下来谈到演员选择,张远的方案同样明确:“优先选有生活阅历、气质和角色契合的演员,流量明星一律不考虑。特别是饰演张师傅的老匠人角色,必须提前进组,跟着张师傅学至少一周的基础竹编技艺——不仅要会握刀、编简单的竹片,还要能演出‘跟竹条打交道几十年’的熟稔感,比如摸竹条时会下意识蹭掉上面的细毛,编错了不会急着拆,而是先摸一摸竹条的纹路。”
选角导演拿出一份演员名单,上面有几位老戏骨的资料,张远翻到其中一位的简历,指着备注栏里“曾在乡村生活十年,会简单木工”的字样:“这位老师的气质很贴,下周可以请他来老街跟张师傅聊聊,看看能不能找到手艺人的共鸣。”他顿了顿,补充道,“之前陆老师跟我说,‘演员不是演角色,是成为角色的一部分’,我觉得特别对——如果演员连竹刀都握不稳,怎么让观众相信他是做了一辈子竹编的老匠人?”
说到影像风格,张远的PPT切换到一组对比图:左边是过度磨皮的“精致老街”,墙面干净得像新刷的,竹编篮泛着不自然的光泽;右边是他拍的实景,墙面有斑驳的痕迹,竹编篮上能看到手工编织的纹路,阳光照在上面,有明有暗。“我们拒绝过度依赖滤镜和美颜,要善用自然光影。”张远指着右边的图,“比如早晨拍竹编铺的戏,用侧光拍张师傅的手,让竹屑在阳光里显出来,突出‘手艺的真实’;傍晚拍孩子们追蝴蝶的戏,用逆光拍老街的轮廓,让炊烟和夕阳混在一起,体现‘岁月的沉淀感’。”
他还特意提到一个细节:“我跟摄影指导定了规矩,拍摄时不用‘美颜镜头’,演员脸上的皱纹、手上的老茧,都要清晰地拍出来——张师傅的手上有很多细小的伤口,那是几十年编竹篮留下的,这些痕迹不是‘瑕疵’,是角色的‘勋章’,必须保留。”
张远的话刚落,会议室里就响起了掌声。陆砚辞坐在后排,一直微笑着听,这时才缓缓开口:“张远的方案,完全抓住了《老街》的核心——尊重真实,尊重手艺,尊重生活。我完全支持这个规划,后续有需要协调的资源,我会全力配合。”他顿了顿,看向众人,“我已经联系了黄博老师,邀请他出任影片的艺术指导,他刚才给我回了消息,说愿意加入。”
这话让会议室瞬间热闹起来——黄博是业内公认的“细节派”演员,擅长刻画小人物的生活质感,之前主演的现实题材电影多次获奖,能请到他当艺术指导,对新人导演张远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支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