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徐卓远的行动力一如既往地惊人。第二天下午,封瑶就收到了一份详尽得堪比商业计划书的《“时光记忆”微展览技术可行性报告与初步项目计划书》。这份报告足足有三十页,不仅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他的图像分析模型处理历史照片,还提出了几种动态展示方案,包括基于AR技术的交互体验设想,甚至附带了初步的时间进度表和资源需求清单。
封瑶捧着手机,看着那份格式工整、逻辑严密的文档,哭笑不得之余,心底又泛起一丝暖意。这就是徐卓远,一旦“合作成立”,便会以最高标准执行。她注意到报告的最后一页还有个风险评估模块,其中一条写着:“主要风险:团队成员对技术实现理解不足可能导致预期偏差。应对方案:定期技术说明会。”
她立刻联系了陈悦。电话那头的陈悦听到封瑶的构想,尤其是徐卓远的技术参与后,声音里充满了惊喜和兴奋:“天哪!封瑶你这个想法太棒了!静态照片展确实有点普通,如果能动态展示,还能有AR互动,那绝对能成为艺术节的亮点!徐卓远学长愿意帮忙?太好了!档案馆那边我去沟通,应该没问题,我们文艺部有申请渠道!”
陈悦确实是个雷厉风行的女孩,三天后就搞定了档案馆的初步接洽。策展团队也迅速组建起来,除了封瑶和徐卓远这位“技术顾问”,还有设计专业的林小雨负责视觉,中文系的赵明负责文案,以及几个热情高涨的干事。
第一次团队会议在学生会活动室举行。封瑶带着徐卓远出现时,引来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徐卓远在A大是传奇般的存在,很多人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更没想到他会参与这种“不务正业”的文艺活动。
会议开始时,徐卓远只是安静地坐在封瑶旁边,面前摊开着一个笔记本(纸质版,据他说是为了快速绘制算法草图),对于大家的讨论,他很少插话,只有当话题涉及技术实现时,才会言简意赅地给出专业意见,比如“该方案渲染负载过高,需优化算法”或“建议采用分辨率阈值,平衡清晰度与流畅度”。
他的存在感极强,却又与周围活跃的氛围有些格格不入。几个原本活泼的干事在他面前也不自觉地收敛了几分,讨论气氛一度显得有些拘谨。
封瑶察觉到了这一点。在讨论展览主线框架时,团队成员意见产生了分歧。
“我认为应该按主题分类,比如建筑、人物、校园活动,这样更清晰。”林小雨拿出自己初步设计的版式草图,“视觉上更好处理。”
赵明推了推眼镜:“但是从叙事角度,时间线更能展现历史的厚重感。我建议线性排列。”
双方各执一词,讨论陷入僵局。封瑶适时地看向一直沉默的徐卓远,声音温和却清晰地问道:“卓远,从数据呈现和视觉引导的角度看,你觉得是按时间线性排列好,还是按主题分类更好?”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徐卓远身上。
他抬起头,似乎愣了一下,没想到会被直接提问关于“非技术”的议题。他沉吟片刻,指尖无意识地在笔记本上敲了敲,然后打开电脑调出一个模拟界面。
“我做过数据模拟。”他将屏幕转向大家,“线性排列。时间序列本身具有最强的叙事逻辑和冲击力。主题分类会削弱‘流逝感’。”他调出两组对比图,“我的模型核心是展示‘变化’,线性更能凸显这一点。可以在线性基础上,于关键时间节点,利用技术手段(如AR弹窗)补充主题性细节信息。”
他的话语逻辑清晰,配合直观的数据演示,瞬间为纠结的讨论指明了方向。林小雨眼前一亮:“对啊!一条时间轴贯穿始终,用徐学长技术让照片‘动’起来,再在节点设置互动点,既有宏观脉络,又有微观故事!这个框架太棒了!”
会议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大家围绕着这个框架踊跃发言。徐卓远看着重新热络起来的讨论,又看了一眼身边微笑倾听的封瑶,似乎明白了她刚才提问的用意。他低下头,在笔记本的角落,用极小的字体快速记录了一条:
【观察:封瑶通过定向提问,有效引导团队讨论方向,提升决策效率。社交协调策略:有效。】
会议结束后,陈悦特意留下来,对封瑶和徐卓远表示感谢:“今天多亏你们了,尤其是徐学长,一下子就把框架定下来了。”她看着封瑶,眼神中带着真诚的欣赏,“封瑶,没想到你不仅想法好,还很会协调团队,有你做这个项目的核心真是太好了。”
封瑶笑着摇摇头:“是大家共同努力。”她看了一眼正在收拾东西的徐卓远,轻声道,“而且,有卓远在,技术层面我们很放心。”
陈悦顺着她的目光看去,了然地笑了笑,压低声音:“说实话,一开始听说徐学长要加入,我还担心他会不会很难沟通。现在看来,他只是思维模式和我们不太一样,但专业能力没得说!而且……”她促狭地眨眨眼,“有你在他身边,感觉他‘接地气’多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