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歌》(粤语诗)
文/树科
古有丝竹叹团圆
今冇穷景唱粤曲:
月光光
照八方
江湖海
天地畅……
阿哈啊
睇月光
听月光
谂月光
舞月光
月光万岁喜洋洋……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10.3.粤北韶城沙湖畔
月下粤音的生命欢歌
—— 树科粤语诗《月光歌》赏析
文/阿蛋
在中华诗歌长河中,“月光” 始终是一个承载着无尽文化意涵与情感重量的经典意象。从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羁旅乡愁,到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美好祈愿,月光在历代诗人笔下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与意义。而树科的粤语诗《月光歌》,则以独特的岭南韵味、质朴的语言风格与炽热的生命情怀,为这一经典意象注入了鲜活的当代活力,在粤语诗歌的版图上写下了一曲灵动悠扬的月下欢歌。
一、古今对话:月光意象的传承与重构
诗歌开篇 “古有丝竹叹团圆,今冇穷景唱粤曲”,便以简洁的对仗构建起一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将 “月光” 这一核心意象置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实现了对传统月光意象的传承与重构。
“古有丝竹叹团圆” 一句,精准捕捉了古典文学中月光与 “团圆” 主题的紧密关联。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丝竹之声常与文人雅士的情感抒发相伴,而月光则成为触发 “团圆” 之思的重要媒介。无论是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借月抒怀的思乡之情,还是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里由月引发的团圆期盼,月光始终与 “团圆” 的文化心理紧密相连。这里的 “叹” 字,更是将古典诗词中那种含蓄深沉、略带怅惘的情感基调精准点出 —— 古人观月,多是在丝竹声中感叹团圆之难、离别之苦,月光下的情愫往往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愁。
而 “今冇穷景唱粤曲” 则笔锋一转,将视角拉回当下的岭南大地,以 “冇” 这一极具粤语特色的词汇,打破了古典月光意象的惆怅氛围,展现出一种鲜活明快的当代气息。“冇” 即 “没有”,“今冇穷景” 意为如今再没有古人那般因团圆难觅而产生的萧瑟之景,取而代之的是 “唱粤曲” 的热闹与欢腾。粤曲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本身就蕴含着明快、热烈的艺术特质,它不同于古典丝竹的含蓄悠扬,更擅长以直白的情感、明快的节奏表达生活的喜悦。这里以 “唱粤曲” 取代 “叹丝竹”,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转变,更是情感基调的革新 —— 古人借月 “叹” 团圆,今人则借月 “唱” 欢歌,月光意象从承载哀愁的载体,转变为传递喜悦的媒介,完成了对传统月光意象的现代重构。
这种古今对话的写法,并非简单的对比,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树科没有割裂传统,而是在继承古典月光意象文化内核的基础上,结合岭南的地域文化特色,赋予了月光新的情感内涵。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既借鉴了古典诗词中 “月” 与 “荷” 的经典搭配,又融入了现代文人的审美思考,树科也在《月光歌》中,让古典的月光与岭南的粤曲相遇,碰撞出独特的艺术火花。
二、地域特色:粤语语言与岭南文化的诗意表达
作为一首粤语诗,《月光歌》最显着的艺术特色便是对粤语语言与岭南文化的精准运用,诗人以粤语为笔,将岭南的地域风情与文化特质融入诗歌的字里行间,让诗歌充满了浓郁的岭南韵味。
首先,在语言表达上,诗歌大量运用了粤语词汇与句式,使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辨识度。除了前文提到的 “冇”,诗中的 “睇”“听”“谂”“舞” 等动词,均是粤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睇月光” 即 “看月光”,“听月光” 是 “听月光(的声音)”,“谂月光” 为 “想月光”,“舞月光” 则是 “在月光下跳舞”。这些粤语动词相较于普通话,更具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它们没有普通话动词那般规整,却多了一份灵动与鲜活,仿佛能让人看到诗人在月光下随性自在的模样 —— 不是正襟危坐地 “观赏” 月光,而是像岭南百姓日常生活般,“睇”“听”“谂”“舞”,将与月光的互动融入生活的点滴,充满了烟火气与人情味。
这种粤语语言的运用,并非简单的词汇替换,而是对岭南人生活方式与情感表达习惯的精准捕捉。岭南文化向来具有务实、鲜活、直白的特点,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语言载体,也同样具备这些特质。相较于普通话的规整典雅,粤语更擅长以简洁、直白的语言表达情感,不刻意追求含蓄与雕琢。《月光歌》中 “月光光,照八方,江湖海,天地畅” 的句式,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这四句诗语言质朴直白,没有复杂的修辞与晦涩的典故,却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广阔而明快的月光图景 —— 月光皎洁,照亮四面八方,江河湖海在月光下波光粼粼,天地间一片舒畅开阔。这种直白的表达,恰如岭南人的性格,爽朗明快,不拖泥带水,将对月光的喜爱与对天地开阔的赞叹直接抒发出来,极具感染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