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很快传导到了新帝朱标那里。
御书房内,朱标看着桌案上堆积的、关于钱粮调度困难、市场出现不稳迹象的奏章,眉头紧锁。他并非蠢人,很快便将这些异常与朝中近期对吴铭的攻讦联系了起来。
“陛下,”新任首辅(较为中立的老臣)委婉地进言,“各地钱粮运转,似乎不如先前顺畅。秦王所立银行、供销诸法,虽有其利,然权柄过于集中,一旦有变,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啊。是否……请秦王出面,协调一二?”
朱标沉默良久。他明白了吴铭的潜台词:我不是在争权,我只是在展示,维持这个帝国高效运转,离不开我和我建立的这套体系。你们可以忌惮我,但不能忽视这套体系的价值。
这是一种无声的示威,也是一种高超的自保。
最终,朱标亲自在乾清宫偏殿召见了吴铭。没有多余的寒暄,朱标直接问道:“吴卿,近日朝廷用度及市面流通,似有滞涩之感,卿可知缘由?”
吴铭躬身,态度恭谨,语气却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无奈”:“回陛下,国丧期间,人心浮动,市场自有波动,此乃常情。银行收缩银根,亦是出于稳健考量,避免金融风险。至于供销调度……各地情况不一,或有胥吏执行不力之处,臣已命人严查。臣定当竭尽全力,尽快使一切恢复如常。”
他将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客观原因”和“执行层面”,绝口不提朝中纷争,姿态放得极低。
朱标看着吴铭,眼神复杂。他知道吴铭所言不尽不实,但也无法指责。他需要吴铭的能力和这套体系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尤其是在他这个新君立足未稳之时。
“如此……便有劳吴卿了。”朱标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了许多,“朝中近日有些许杂音,卿不必放在心上。朕深知卿之公忠体国。北方战事已近尾声,然安抚地方、恢复民生更为紧要。新政诸事,还需卿多多费心。”
这是明确的安抚和重新倚重的信号。
“臣,遵旨!定不负陛下重托!”吴铭郑重应下。
走出乾清宫,吴铭知道,他这场不动声色的“金融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他成功地让新帝和朝臣们意识到,他吴铭和其背后的经济体系,并非是可以随意舍弃的工具,而是维系帝国运转的重要支柱。
然而,他也清楚,这仅仅是暂时稳住了局面。新帝的猜忌并未完全消除,潜在的敌人依旧潜伏在暗处。尤其是北方……蓝玉等骄兵悍将,在战事结束后,又将如何安置?他们与朝中文官、乃至与新帝之间,必然还有一番龙争虎斗。
而他自己,则必须在这复杂的棋局中,继续小心翼翼地前行。既要保持足够的影响力以推行理想、保护自身,又要时刻警惕,避免触及那根最敏感的“皇权”红线。
洪武时代结束了,但洪武朝留下的积弊、矛盾与权力格局,却如同巨大的阴影,笼罩在这初生的建文朝上空。
吴铭抬头,望向北方。那里,即将凯旋的大军,或许会带来新的变数。
“陛下的余波尚未平息,新的风暴,又将在何处酝酿呢?”他低声自语,目光深邃。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