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6日上午9点,上海海事大学24号宿舍楼506室的卫生间里,30岁的法学研究生杨元元用两条毛巾系在一起,将自己悬挂在距离地面不足一米的水龙头上。当宿管和母亲撞开卫生间的门时,她已经没有了呼吸。这个曾被武汉大学师生视为"品学兼优"的女孩,这个带着母亲求学多年的孝顺女儿,最终以一种极端而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洗手台距离地面不足一米,如果她当时还有一丝求生的意念,完全可以避免悲剧发生。但她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世长辞,足见她对生活已彻底绝望。
一、贫寒童年:知识改变命运的沉重承诺
1.1 破碎家庭中的求学梦想
1979年,杨元元出生在湖北宜昌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北京化工大学毕业的工程师,母亲望瑞玲则是一位普通的工厂女工。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父亲给她取名"元元",寄托了希望她将来能赚大钱的梦想。弟弟杨平平出生时身体虚弱,父亲给他起名"平平",期望他一生平安无事。
杨元元6岁那年,父亲因肝病不幸去世,这个原本普通但温馨的家庭瞬间崩塌。母亲望瑞玲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甚至一度想要随丈夫而去。但在那一刻,她找到了支撑自己活下去的理由:两个年幼的孩子。
为了抚养两个孩子,望瑞玲开始在湖北的一家军工厂当工人,后来又去给人看门,每月只有215元微薄工资。她常常以亡夫的北京化工大学学历激励两个孩子,告诉他们:"只有知识能改变命运。"这句话也成为了杨元元从小的座右铭。
杨元元从小便十分懂事,目睹母亲的辛苦劳作,她立志要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成为大老板,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一家三口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姐弟俩天赋聪颖,加之勤奋努力,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这也成为望瑞玲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
1.2 高考志愿:梦想与现实的第一次碰撞
1998年高考,杨元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填报志愿时,她原本计划报考大连海事大学的法律系,梦想成为一名律师,认为能为社会伸张正义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然而,她最终决定放弃这个梦想。
望瑞玲坚决反对女儿报考大连海事大学,理由是大连距离太远,路费开销不菲,而且她更希望女儿学经济学,将来能当老板赚大钱。杨元元多次恳求母亲无果,最终妥协报考了距离家乡较近的武汉大学经济学专业。
这是杨元元第一次完全服从母亲的意愿,也是她梦想与现实的第一次重大碰撞。多年后,杨元元曾对母亲说:"如果当年你没阻止我去大连读书,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些事了"。
二、大学生活:母女同宿的"特殊待遇"
2.1 母亲突然"投奔"的生活剧变
杨元元进入武汉大学后,为减轻母亲的负担,她不仅申请了助学贷款,还积极参加勤工俭学,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食堂打扫卫生,赚取生活费。她与同学相处融洽,还交了男朋友,大学生活虽然清苦但充满希望。
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在杨元元大三那年被彻底打破。2001年的一天,望瑞玲背着行李包突然来到武汉大学,告诉杨元元自己已经办理了内退,要和女儿一起生活。原来,望瑞玲所在工厂宿舍即将搬迁,换房需缴纳3.5万元费用,这对供养两个大学生的她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负担。
面对母亲的突然到来,杨元元感到十分诧异,但她还是接受了母亲的决定,将望瑞玲安顿在自己的宿舍。当时宿舍的同学也很有礼貌,以为望瑞玲只是短暂的借住,所以对她十分客气,不料望瑞玲完全将宿舍当成了女儿的私人财产。
杨元元和母亲开始了"母女同住"的生活。宿舍里1.2米宽的小床,两人每天晚上侧着睡觉,连翻身都困难。这样的情况也让杨元元在宿舍里成为了异类,她从此再也没有主动参与过学校活动,性格也越来越沉默。
2.2 校方的特殊照顾与社会边缘化
很快,宿舍里住进家长的事被学校得知。一番了解后,学校同情杨元元的家庭情况,也念在她的优秀和懂事,拨出一间闲置的寝室给母女俩,这才缓解了杨元元在室友中的尴尬处境。
望瑞玲在学校里摆摊卖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每天赚个十来块钱,她对这样的生活十分满意。而杨元元从上大学开始就一直在勤工俭学,望瑞玲来之后也没有停止。她不仅要为自己赚取生活费,还要承担弟弟的部分学费。
在这段时间里,杨元元逐渐被同学们边缘化。她不再参加任何校园活动,甚至很少与同学们交流,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和沉默。望瑞玲似乎始终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对女儿生活的影响,她坚持带着杨元元一起生活,甚至共用一部手机,以便节省开支。
这种母女同宿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杨元元大学毕业,这段经历成为了她大学生活中最特殊也最沉重的记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案要案详情录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案要案详情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