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诸侯们不愿再自取其辱。与其和燕王争功,不如安心将收复洛阳的功劳揽下。若贸然进攻西凉军遭遇挫败,难免又要低声下气向燕王求援。这些位高权重之人最重颜面,岂肯再三丢脸?横竖这大汉江山是刘氏皇族的,燕王以宗室身份出力也是本分。
其二,诸侯们正暗暗期盼燕军与西凉军两败俱伤。从汜水关到虎牢关,燕军始终压着西凉军打。如今西凉军溃败欲撤回老巢,倘若燕王执意赶尽杀绝,逼急的西凉军定会拼死反扑。
------------------------------------------------
燕北铁骑虽顶着帝国第一军的名号,奈何兵力终究有限。面对抱定死志的西凉军,难免要付出惨痛代价——这恰是诸侯们翘首期盼的结果。
于是各路诸侯心安理得地驻守洛阳城,整日美酒笙歌,只等北方传来燕北军伤亡枕藉的捷报。
烽火连天之际,被西凉军强行押往长安的洛阳难民,此刻却如退潮般陆续返回故土。起初诸侯们只当是些途中脱逃的散兵游勇,依旧歌舞升平不作理会。
待到归乡人流渐成汹涌之势,诸侯们方才察觉异常。莫非燕王竟真将那百万黎民全数救回?急遣心腹打探方知,燕北军沿途未遇像样抵抗——西凉军留下的老弱守军望风而降,降卒们反倒成了护送百姓返乡的护卫。
虚惊一场的诸侯们重新 ** 作乐,却不料更糟心的还在后头。当燕北军护送着朝堂重臣们浩浩荡荡入城时,诸侯们霎时如鲠在喉。这些本该困死长安的栋梁之臣,如今竟成了他们称霸路上的绊脚石。
当初闻知百官被劫,诸侯们暗喜不已。清君侧为假,挣脱朝堂桎梏才是真。如今看着这些死而复生的"祖宗"们,诸侯们恨不能时光倒流——早知今日,当初合该亲自动手才能永绝后患。
(
【
谁曾想,局势竟陡生变故!燕王刘凤偏在此刻救出了满朝重臣!
被救出的尽是当朝三公九卿等显赫人物,诸侯们顿时懊恼不已——这些权贵一旦坐镇洛阳,岂容他们再肆意妄为?
众诸侯暗自咒骂燕王多事,却不得不强压不满,整肃衣冠出迎。
洛阳城虽遭火焚,所幸皇宫部分殿宇抢救及时,尚存几分威仪,勉强撑得住朝廷颜面。
未过两日,燕王已率数万大军携数十万百姓安然返城。这骤然的回归令诸侯与百官俱感惊疑:讨伐西凉军的战事怎会如此迅捷?莫非燕王未与敌军交锋?这可不符他一贯的作风。
疑惑归疑惑,众人仍齐聚城门相迎。以盟主袁绍为首的十六路诸侯,与司徒王允领衔的三公九卿分列道旁,齐声高呼:"恭贺燕王殿下凯旋!"
刘凤利落下马,含笑抬手:"诸位免礼。"
"谢殿下恩典!"众人直身时,袁绍跨步上前抱拳道:"敢问燕王,可曾诛杀董卓老贼?为何未见陛下銮驾?莫非途中生变?"此刻他俨然以洛阳之主自居——虎牢关、汜水关虽由燕王兵马攻克,但兵力有限难以驻守,最终尽数落入诸侯联军之手。
(
袁绍对刘凤率军折返洛阳的举动颇为不满,暗自揣测这位燕王是来抢夺战果的。他下意识端起洛阳城主的架子,以诸侯联军代表的口吻向燕王发话,暗示洛阳城已易主,警告对方莫要动什么歪脑筋。
刘凤何等精明,袁绍这点小心思在他眼里简直无所遁形。不过他也懒得计较这些——区区半个司隶地区,还真入不了他的眼。如今的洛阳城虽名义上仍是汉都,实则已成关东诸侯与西凉军阀的缓冲带,堪称吞噬实力的无底泥潭。
眼见袁绍这憨货竟把这座弃城当香饽饽,刘凤简直要拊掌称快。要是袁家真陷在洛阳这个烂摊子里,那冀州的发展大计可就有好戏看了。他当即摆出和煦笑容解释道:"西凉军虽败退老巢,主力犹存二十万之众。我燕国区区数万精兵,纵使骁勇善战也难以全歼。何况沿途尽是西凉军裹挟的百姓,阻塞行军道路。寡人此番回师,正是要先将数十万洛阳民众护送返乡,以绝后顾之忧。"
诸侯们表面纷纷称赞燕王仁德,心里却暗自嗤笑:区区贱民阻碍行军,直接驱赶便是,何必大费周章护送回城?这般妇人之仁,当真可笑。
那就麻烦大了!眼下洛阳城只剩残垣断壁,三十万诸侯联军驻扎其中,哪还有空余地方收容这几十万流离失所的民众?
更棘手的是粮草紧缺——难道要眼睁睁看着数十万百姓冻饿而死?这些诸侯可不愿作 ** ,拿自家军粮来救济灾民。
这番盘算自然不能明说,否则岂不显得这些诸侯太过心胸狭隘?
**在诸侯与满朝文武中,司徒王允官职最为显赫,主管天下政务的他迈步出列,恭谨进言道:"燕王殿下心系苍生,令臣等深受感动。只是洛阳已成焦土,钱粮尽被西凉逆贼劫掠一空。即便百姓归来,无处安身、缺衣少食,又当如何是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