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沉静下来,唯有更漏滴答,规律地丈量着时光。李治心中那根因父皇肯定而稍弛的弦,随着李世民目光的转向,倏然再次绷紧。
李世民并未回到御榻,而是踱至窗前,望着窗外被烈日晒得有些发蔫的芭蕉叶,背影在光线下显得格外挺拔,也格外深沉。他沉默了片刻,仿佛在斟酌词句,又像是在等待李治心中那番关于“抚民吏治”的余韵彻底沉淀。
忽然,他转过身,目光不再是之前的考校与引导,而是变得锐利如刀,直刺李治眼底深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治儿,你方才所言,皆是煌煌正道,庙堂明策。然则,这世间事,尤其是这掌控万里江山的帝王术,并非总是非黑即白。”
他微微停顿,让每一个字都清晰地烙印在空气中:“此次东征,进军路线之精准,每每直击敌军薄弱之处;情报获取之及时,敌营动向几如亲见;乃至高句丽内部,关键时刻总有将领离心,堡垒不攻自破……这一切,顺利得近乎异常。太子,” 他紧紧盯着李治,语气加重,“你可知,这军功捷报的背后,除了明面上的将士用命,还有一股‘暗流’在悄然助推?”
李治的心脏猛地一沉,仿佛被无形的手攥紧。他最担忧,也最无法回避的问题,终究还是被父皇如此直接地摊开在了面前。一股寒意顺着脊椎悄然爬升,额角甚至沁出了细微的冷汗。他感到口中有些发干,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
他知道,此刻任何掩饰或推诿都是徒劳,甚至可能引来父皇的失望与猜忌。他必须直面这个问题。
“父皇明察万里,” 李治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稳住声线,尽管那声音比平时略显低沉,“儿臣……确实知晓一些。” 他选择坦承,但措辞极为谨慎,“儿臣所知,乃是一名为‘墨羽’的组织,及其首领,东方墨先生。”
他抬起眼,迎向父皇那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目光,开始简述,语速不快,力求清晰准确:“据儿臣了解,此组织非官方所属,行事隐秘,网络遍布甚广。此前北伐薛延陀,我军能精准寻得敌军粮草囤积之地,并策动其内部离心,背后便有‘墨羽’北疆情报网的影子。此次辽东之战,其‘墨网’想必亦提供了关键助力,方能使我军如臂使指。”
李治的叙述,既点明了“墨羽”的存在与能量,强调了其“能补益国事”的客观效用,将东方墨与“墨羽”的功劳限定在“间接助力”的框架内,这是一种精妙的平衡。他试图呈现一个客观的观察者视角。
然而,在陈述完这些“事实”后,他的眉头微微蹙起,语气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丝难以完全掩饰的忧虑:“此组织能量巨大,手段莫测,其所行之事,有时确与国策暗合,能收奇效。然则……”
他停顿了一下,仿佛在寻找最恰当的词语,最终带着深深的忌惮说道:“然则其行事不依常理,不受律法规制,更不属任何官署管辖。犹如一柄无鞘之利刃,虽能伤敌,却不知何时会反伤其主。儿臣……儿臣对其行事莫测、不受掌控之处,实难心安。长此以往,恐非社稷之福。”
这番话,将他内心对“墨羽”那种既倚重又忌惮,既欣赏其能又恐惧其不可控的复杂矛盾心态,表露无遗。他站在储君的角度,担忧着这股超然于庙堂体系之外的力量,最终会成为动摇国本的隐患。说完,他垂下目光,等待着父皇的裁决,心中充满了忐忑与不安。父皇会如何看待他这番夹杂着私虑的公论?
喜欢千年一吻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千年一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