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点整,康达集团总部大楼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光洁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冷硬的光芒。BSI首席审核员赵伟提着公文箱,站在大堂中央,像一枚即将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与他接洽的,是集团质量总监王磊,一个笑容可掬但眼神深处藏着疲惫的中年男人。
“赵审核员,欢迎欢迎!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就等您来为我们集团的质量管理体系做一次最权威的‘体检’了。”王磊热情地伸出手,力道适中,掌心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潮湿。
赵伟与他轻轻一握,语气平和而专业:“王总监客气了。按照审核计划,我们今天上午将首先审核A区的原材料仓库和预处理车间,下午是B区的核心生产线和无菌灌装区。没问题吧?”
“当然,当然!”王磊连连点头,但就在他侧身引路的瞬间,赵伟清晰地看到对方耳朵里塞着一枚几乎与肤色融为一体的微型耳机,且王磊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似乎在接收某个指令。
“不过赵审核员,”王磊话锋一转,脸上堆起歉意的笑容,“实在不好意思,A区那边突发了一个小的消防演练,为了您的安全和审核效率,我们是否可以先从B区的无菌灌装区开始?那是我们集团最引以为傲的环节,环境也最适合您这样的专家进行深入审查。”
理由冠冕堂皇,时机恰到好处。赵伟心中冷笑,这与他预料的“引导”方式如出一辙。他面上露出些许理解的表情,沉吟道:“突发情况可以理解。只是临时变更审核顺序,需要在我的工作底稿中注明原因。”
“应该的,应该的!我们全力配合。”王磊明显松了一口气,引导赵伟走向另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异常洁净安静,与一般工厂的喧嚣截然不同,仿佛是被刻意隔离出的“展示区”。
一路上,王磊滔滔不绝地介绍着集团的“创新工艺”和“严格标准”,赵伟则看似专注地倾听,偶尔提出一两个无关痛痒的技术问题,目光却像最精密的扫描仪,掠过每一个角落。过度的整洁,统一到刻板的员工着装,甚至连设备摆放的角度都似乎经过精心设计,这一切都透着一股“表演”的气息。真正的生产现场,总会带着一点难以抹去的生活气息和偶然性,而这里,太完美了,完美得像一个巨大的摄影棚。
他们最终在一扇标有“B区-核心无菌灌装室,授权人员方可进入”的气密门前停下。王磊通过虹膜和指纹双重认证,厚重的门缓缓滑开,一股经过严格过滤的、略带清甜的空气涌出。
“赵审核员,这里就是我们的心脏地带了。这位是李工,我们这个班次的首席操作员,他对整个流程最为熟悉。”王磊指着门内一个穿着全套无菌服、显得有些拘谨的中年男人说道。
李工连忙上前,声音透过口罩显得有些闷:“赵审核员您好。”他的眼神在与赵伟接触的瞬间迅速垂下,带着一种被审视者常有的紧张,但赵伟却捕捉到了一丝更深层次的东西——一种近乎绝望的顺从感。
“李工,麻烦你了。”赵伟点点头,步入灌装室。室内灯火通明,几台进口的高精度灌装设备正在安静地运行,发出低沉的嗡鸣。墙壁上的电子显示屏实时跳动着环境温度、湿度、压差和悬浮粒子数,所有数据都在严苛的标准范围内,绿得刺眼。
赵伟开始了例行审核。他检查设备校验记录,抽查操作日志,询问标准作业程序。李工的回答堪称教科书级别,滴水不漏,甚至连每个停顿和重音都像是经过反复排练。王磊在一旁不时补充,脸上始终挂着自信的微笑。
然而,赵伟的注意力逐渐被房间角落一台独立运行的恒温培养箱吸引。它连接着几条细小的管路,似乎是用于某些特殊菌种或细胞的培养,与主生产线关系不大,但位置却相当核心。
“李工,这台培养箱的用途是?”赵伟看似随意地问道。
李工的身体几不可察地僵了一下,随即流畅回答:“哦,这是用于……用于生产过程中必要微生物的阳性对照实验,确保我们的无菌保障系统有效。”这个解释合乎逻辑,但赵伟注意到,在李工回答时,他的手指下意识地捻紧了无菌服的衣角。
赵伟走近培养箱,要求查看运行日志和温度控制记录。李工熟练地调出电子记录,所有数据曲线平滑稳定,设定温度是标准的37.0℃,记录仪打印出的纸质记录也完美无瑕,没有任何修改或超差的痕迹。
太完美了。完美得让人生疑。在真实的工业环境中,即便是最稳定的设备,也难免会出现微小的波动或记录笔的偶尔抖动。而眼前的记录,平滑得像用尺子画出来的一样。赵伟几乎可以肯定,这些记录是后期精心伪造的。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培养箱正面的数字温度显示屏上。液晶屏幕清晰地显示着当前箱内温度:21.5℃。
一个奇怪的数字。既不是常用的培养温度(如37℃、25℃),也不是常见的冷藏温度(如4℃)。在这样一个要求恒定的环境中,出现一个如此非常规的设定值,本身就极不寻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防火防盗防闺蜜,姐妹风雨荆棘路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防火防盗防闺蜜,姐妹风雨荆棘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