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社区“记忆接力棒”与光阴流转的传承长卷
芒种刚过,社区的老槐树枝叶已经密得能遮住大半个天空,石蛋正蹲在树下,往土里埋一个缠着红绸带的木盒。木盒是杨永革用老槐树修剪下来的枯枝做的,盒盖刻着朵小小的海棠花,花瓣上还留着当年李淑琴剪窗花时的纹路。“这叫‘记忆接力棒’,”他用手指拍了拍盒上的泥土,红绸带的一角露在外面,像火苗在风里轻轻晃,“张奶奶说,每个十年埋一个,等咱们老了,就让年轻的娃娃们挖出来,看看咱们是怎么过日子的。”
树旁的长椅上,李淑琴正给几个穿校服的中学生讲老物件的故事。她手里捧着那个补了又补的竹篮,篮底的柏枝扫帚穗子已经发黑,却依旧带着股清香味。“这篮子装过春天的海棠花瓣,夏天的萤火虫罐子,秋天的南瓜籽,冬天的烤红薯皮,”她用枯瘦的手指点过篮子里的每一道划痕,“每道印子都是个故事,就像你们作业本上的红勾,记着哪道题做对了,哪道题错了。”
杨永革坐在另一张长椅上,教孩子们编最简单的竹篾手环。他的手指关节已经有些变形,捏着细软的竹篾却依旧灵活,篾条在他膝间翻飞,很快编成个带着小缺口的手环。“这缺口叫‘留余’,”他把手环套在个扎马尾的女孩手腕上,“过日子不能太满,得留个缝透气,就像这竹环,太圆了反而容易断。当年我给石蛋编第一个竹篮时,也留了个缺口,现在他不也把日子过得好好的?”
张大妈的缝纫机摆在槐树下的阴凉处,踏板上的胶布换了新的,却依旧盖不住那些深浅不一的凹痕。她正踩着踏板,给孩子们演示怎么把碎布头拼贴成小口袋,布块在她手下慢慢连成朵歪歪扭扭的花,像石蛋当年画的“团圆图”。“这布头啊,红的是李奶奶的海棠布,蓝的是杨大哥的竹篮布,黄的是周大爷的酒坛布,”她用顶针顶过最后一针,线头在布背面打了个结实的结,“拼在一起就是咱们社区的样子,少了哪块都不完整。”
周砚田抱着个新的陶瓮走来,瓮身上用红漆写着“第二十坛”,是他给石蛋未来的孩子准备的满月酒。他把陶瓮放在缝纫机旁,旁边摆着个小小的鸡窝,里面蹲着只刚孵出的小鸡,脖子上系着根比头发还细的红绳。“这是老三的第四代重孙,叫‘圆圆’,”他往鸡窝里撒了把小米,“当年老三看着石蛋长大,现在圆圆要看着你们长大,这就叫‘一辈传一辈’。”
王大爷的轮椅停在老槐树根旁,他怀里抱着个铁皮饼干盒,里面装着二十年来磨的鹅卵石,每块石头上的笑脸都不一样,有的缺了门牙,有的眯着眼睛,最新的那块画着个戴红领巾的小孩。“这叫‘笑脸谱’,”他从盒里掏出块石头递给最矮的男孩,“每年画一个,就知道日子过了多少年,就像你们数身高,一年一个新刻度。”
“记忆接力棒”的主意是去年冬天定下来的。那天石蛋整理社区档案,翻出了十年前的“四季风物展”照片:杨永革的辣椒串在篱笆上晃,张大妈的碎布头堆成小山,李淑琴的白菜摆得整整齐齐,周砚田的鸡窝旁蹲着毛茸茸的小鸡,王大爷的红薯在火塘里冒热气,而他自己,正举着个南瓜笑得露出豁牙。照片边缘已经泛黄,却把阳光的温度、饭菜的香味都封在了里面。
“要是能把这些温度和香味传下去就好了,”石蛋当时摸着照片上的豁牙说,李淑琴正在旁边缝补他磨破的袖口,闻言抬头笑了:“那就做个‘接力棒’,把能摸得着、闻得到的东西埋起来,让后来人知道,咱们的日子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带着股烟火气的。”
今天埋进土里的木盒里,装着这十年的“烟火证物”:石蛋用了五年的竹篮(篮底有个他摔破的洞)、张大妈拼布上的“同心结”碎片(沾着点去年的芝麻糖渣)、杨永革编坏的竹篾手环(缠着石蛋掉的第一颗恒牙红布包)、周砚田给老三换的第十根红绳辫(铃铛早就不响了)、王大爷画了笑脸的鹅卵石(背面刻着“2034”)、李淑琴剪坏的窗花(是只缺了翅膀的蝴蝶),还有张全家福——照片上,老人们的头发更白了,孩子们的个子更高了,老三的重孙子“圆圆”蹲在最前面,正啄着石蛋掉在地上的饼干渣。
埋盒仪式简单却郑重。石蛋先在木盒里放了张纸条,上面写着:“这十年,我们一起种了127棵菜,包了345次饺子,酿了20坛酒,磨了100块石头,编了56个竹篮。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在一起。”然后他把自己的旧竹篮放进去,篮底朝上,露出那个摔破的洞:“让后来人知道,我们的日子不是完美的,却很实在。”
李淑琴放的是那只缺了翅膀的蝴蝶窗花。“当年想剪只完整的,”她用手指捏着窗花的边角,纸已经脆得像饼干,“手一抖剪坏了,石蛋却说这是‘会飞的蝴蝶,翅膀藏起来了’。过日子嘛,不完美才记得牢。”她在窗花旁放了片今年的海棠花瓣,新鲜的粉白和陈旧的纸黄凑在一起,像新旧时光在打招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镜头里的单身舞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