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为菜香,而是那股熟悉得过分的味道扑了上来:酱油、油烟,还有塑料布在烈日下蒸腾出的热气。
是小时候的味道。
她忽然想到,以前每到周末,母亲牵着她去买菜。回来路上,总会在路边摊借张塑料凳,吃碗热豆浆配油条。
桌子上铺着旧塑料布,微微发黏,阳光打下来,油光泛着光影,偶尔还能看到棚顶缝隙间落下的光束,尘粒慢悠悠地飘在空中。
那时候的生活说不上富裕,却很实在。
那是她还相信,很多东西不需要解释,只要一顿热饭,就能让日子继续走下去的年纪。
—
“快吃吧。”陈树拉过一张小马扎坐下,把筷子递给她,“你不觉得这些菜,看起来像以前挂历上的‘家常饭’插图?”
乔伊笑着点头,“真的。”
她夹了一口米饭,汤泡饭的咸香混着酱茄子的浓郁和微微的辣,舌尖一烫,眼眶却先热了。
她突然意识到:
也许她想重来的,不是系统提示音,不是命运错位,也不是科研失败。
是这一顿饭。
是市集的油烟味,是塑料布黏手的触感,是头顶广播里的旧歌和锅碗碰撞的响动——
是自己坐在一张不稳的小凳子上,吃着热饭,认真地活着。
—
饭后,陈树妈妈执意塞给她一包自家腌的萝卜干。
“拿着回学校吃,别和小卖部那些放防腐剂的比。”她边说边用三层塑料袋包得密实。
乔伊接过那包带着凉意却沉甸甸的“家味道”,站在市场出口时,忽然觉得脚下的地砖都变得扎实起来。
她抬头望去,一车车刚从郊区拉来的蔬菜、一群围着围裙吆喝的摊主、一条条旧巷子弯曲着热气腾腾的日子……
这些东西,没有一个和系统、变量、编号有关。
却真实得让她恍惚。
她忽然想,也许,某一天,她真会留在这里。
不用返回,不用逃走。
就在这座嘈杂又温暖的小城里,继续活着——
那样,也不赖。
太阳升得更高了,铜山集贸市场的巷子像老房子的脊背,在热气里微微低头。空气里混着炒粉的香气、缝纫机的嘎吱声,还有一段从收音机飘出的新闻播报,声音断断续续,像一首被风吹乱的老摇篮曲。
陈树站在宿舍楼下,看着乔伊走远。
她背影不快不慢,布兜鼓鼓的,像带走了一点生活气息,也带走了他还没说出口的话。她回头冲他挥了下手,笑得轻松,像真的什么都没发生过。
他没追上去,也没喊,只是站着,看她被阳光慢慢“藏进”校园的另一头。
风吹过走廊,教室里翻起试卷的边角,几束阳光从玻璃缝里照进来,把那些日常的、被忽略的景象重新染上一层亮色。
广播站传来一首老歌——许巍的《蓝莲花》。
音响略沙哑,像是某个年代还没睡醒的声音: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歌声里,有粉笔灰、晒过的课桌味、刚拖完地的消毒水气,还有青春期男生洗衣粉和汗混在一起的清爽。
陈树靠在栏杆边,一手插兜,一手低头摆弄那台改装过的老BP机。是他爸留下的,他加了线,有时候能收到断断续续的短波广播。
今天他没戴耳机。他不想监听谁,不想识破什么。他只想安安静静地站一会儿,听风穿过走廊,看楼梯间有男生踩着球鞋“咯咯”跑过,水壶磕着铁栏发出清脆回响。
阳光斜洒进教学楼,洒在那一排排蓝白相间的校服上,衣角随风飘动,就像那些不知不觉就过去的年纪。
他嘴角轻轻抿着,像是一种克制的温柔。
—
教室那头,乔伊正巧抬头,看见他站在走廊尽头。
光把他从背景里剪了出来,像一张泛黄的底片,朦朦胧胧,却有温度。
她没叫他,只是看了一会儿。
那一刻,她忽然有种难以描述的心动,不是爱情的那种跳跃,而是某种温热情绪的靠近。
她想起他蹲在摊边替她递筷子的样子,也想起他站在巷口,什么都没说,只是陪着她的安静。
她低头,从抽屉里抽出一张草稿纸。
笔尖轻轻落下——
“如果我不是乔伊,我们还会这样吗?”
她写得很轻,像怕谁看见,也像不想自己再看第二遍。
写完,她撕下纸角,折成一小块,塞进文具盒最深的夹层,就像把一个没准备好面对的心念藏了起来。
—
广播切歌了,张学友的《走过1999》响起:
“走过1999,世纪最末一分钟……”
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整栋楼像是悄悄静了一秒。
阳光照进窗棂,照亮黑板一角,也照在他们之间那条没走完、却已经有了方向的路上。
不是爱情,也不是答案。
是生活里那种最简单、最不张扬的靠近。
像一封写了一半的信,一口喝到最后一口的汤,一张摇晃的凳子,一碗带着辣味的汤泡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回高考当状元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回高考当状元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