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承乾,被晋封为“录尚书事”,并被父皇,以一种,近乎“炫耀”的姿态,昭告天下。
东宫的声望,在这一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
但,所有身处长安这个权力漩涡中心的人,都能嗅到在那片,看似和煦的阳光之下,所隐藏的,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刺骨寒意。
赵国公府,密室。
灯火将长孙无忌和他唯一的“盟友”,也是他最器重的外甥——晋王李治的身影,投射在墙壁上,扭曲而又深沉。
“……舅父,我……我真的不明白。”
李治的脸上,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孩童式”的困惑与失落。他再也没有,在甘露殿时的那种,锋芒毕露,而是又变回了那个,需要长辈指点迷津的“好孩子”。
“父皇,他……为何,要如此抬举太子大哥?”
“大哥他功劳虽大,但其在江南的手段,亦是后患无穷。父皇难道真的,看不出来吗?”
长孙无忌,看着眼前这个,还在为“公平”与“功劳”而困惑的外甥,心中暗自叹了口气。
雉奴,还是太年轻了。
他,看的是事。
而陛下,看的是人。
“雉奴,你错了。”长孙无忌的声音,低沉而又沙哑,“陛下,不是看不出来。恰恰相反,他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
“正因为他看清楚了,太子那几乎已经无法被‘抑制’的势头。所以,他才要用这种最‘恩宠’的方式,来借坡下驴。”
“为什么?”李治,更加困惑了。
长孙无忌的眼中,闪烁着,属于顶级权臣的,冰冷的智慧光芒。
“陛下封太子‘录尚书事’,看似是给了他,无上的政权。但你想过没有?从此以后,这大唐,所有,递到陛下面前的奏疏,都要先经他之手。”
“那么,政令推行得好,百姓会感念是太子殿下,明察秋毫。”
“可一旦,政令出了半分差池,或者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引起了非议……”
长孙无忌冷笑一声。
“……那,第一个要被天下人指责和唾骂的,又是谁?”
“捧得越高,摔得越重。这便是你父皇的……帝王之术。”
李治,听着舅父的剖析,只觉得自己还差得远。
他终于明白了,父皇那看似矛盾的“恩宠”背后,所隐藏的深不见底的权谋。
“那……那我们,该怎么办?”李治的声音,带上了一丝焦急,“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大哥他坐上那个位置吗?”
“当然不。”长孙无忌摇了摇头。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最合适的时机,扔一颗,足以将太子,彻底炸得粉身碎骨的……惊雷。”
“刺杀,这种蠢事,侯君集,已经为我们试过了。证明此路不通。”
长孙无忌的眼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
“对付如今的太子,必须,用……阳谋。”
“用让他无法拒绝,也无法发作的‘规矩’,来困住他绊倒他!”
“阳谋?规矩?”
“不错。”长孙无忌,缓缓地,从书案的暗格中,取出了一份,他早已准备多日的卷宗。
“雉奴,你看。我大唐宗室,自开国以来,受封亲王、郡王者,不下数十人。这些人,平日里皆是养尊处优,横行不法。侵占民田者,有之;纵奴行凶者,有之;甚至还有,与宫人私通,败坏皇家声誉者。”
“这些人早已成了我李唐皇室身上,一颗颗流脓的毒疮!陛下对此,亦是头疼不已,却又因顾及‘宗族情面’,而不好痛下杀手。”
“舅父的意思是……”李治的心中,一动。
“我的意思,是。”长孙无忌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由我们,来替陛下,当这把‘刀’!”
“你明日便联合几位同样对这些‘问题宗室’,心怀不满的亲王。比如,河间王李孝恭等,有战功,却被压制的宗室,一同向陛下上奏!”
“——请求,由宗正寺牵头,对我李唐,所有宗室子弟,进行一次内部的‘考评与甄别’!”
“这个奏请,合情合理,更是站在了‘整肃家风,为国分忧’的道德制高点上!陛下他,没有任何理由会拒绝!”
“可……可这,与太子大哥,又有何关系?”李治还是,没有想通。
“关系就在于,这把‘刀’最终要砍向谁。”
长孙无忌,阴恻恻地笑了。
“这个负责‘考评与甄别’的,主审官由谁来当最合适呢?”
“由你,或者由我来当,都太过明显。”
“我们需要,一个第三方。”
“一个身份足够尊贵,有能力也有动机,去‘整肃宗室’的……完美的执刀人。”
长孙无忌,看着李治,缓缓地吐出了一个名字。
“——吴王,李恪。”
李恪?!
李治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化为了深深的了然。
他彻底明白了,舅父这一石三鸟的毒计!
吴王李恪,文武双全,素有贤名。由他来主持此事,名正言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