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臣传阅讨论,很快提出了补充意见。岑文本建议增加文教条款,要求开拓团必须设立学堂;李道宗主张派驻监察御史;阎立德则提出要统一建设标准,避免杂乱无章。
议事持续到午时,侍从送来了简单的午膳——新驰道运来的扬州包子、岭南荔枝,还有用澳洲面粉烤制的胡饼。众臣一边用餐一边继续讨论,气氛热烈融洽。
"说起来,"李承乾咬了口胡饼,突然问道,"崔爱卿,今早乘坐公交马车的感觉如何?"
崔敦礼一口茶差点喷出来:"殿下如何知晓..."
"兕子设计的公交系统,每辆车都有记录。"李承乾笑道,"那辆'朱雀三号'今晨的乘客名单上,正好有三位尚书的大名。"
众臣闻言都笑了起来。李道宗感慨道:"老臣活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与商贾、学子同乘一车,倒是有趣得紧。"
"这才是朕想要的大唐。"李承乾目光深远,"士农工商,各得其所;朝野上下,同心同德。"
午后,李承乾带着议定的章程前往两仪殿,向李世民汇报。老皇帝正在与晋阳公主对弈,见他进来,笑着招手:"承乾来得正好,兕子这丫头又用新学的'大食棋法'欺负朕呢!"
小公主嘟着嘴:"父皇耍赖,明明说好不用让子的..."
李承乾笑着看父女俩斗嘴,等一局终了,才将南洋开拓的计划详细禀明。李世民听完,满意地点头:"朕看很好。不过..."他若有所思,"开拓团里要多派医官和农师,让土着也受益,才能长治久安。"
"父皇圣明。"李承乾记下这一条,"儿臣还打算让国子监选派几名通晓番语的生员随行,教授汉学。"
晋阳公主眼睛一亮:"大哥,我可以编写一套简易的《汉番对照读本》!前几日译语馆刚整理出几种南洋土语的常用词汇。"
"兕子这个主意好。"李世民慈爱地摸了摸女儿的头,"不过你最近太劳累了,朕看你眼圈都黑了。"
小公主不服气地昂起头:"才没有呢!孙爷爷说我身体好得很,昨天还跟着太医署的学生们一起爬终南山采药..."
正说着,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马周匆匆进来,面色凝重:"殿下,陇右急报!吐蕃使者携国书前来,说是要与我大唐和亲!"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李世民皱眉:"松赞干布这是唱的哪出?去年才被打退,今年就来求和?"
李承乾接过急报细看,突然冷笑一声:"好个'和亲',竟要朕嫁兕子去吐蕃?"
"什么?!"晋阳公主小脸煞白,手中的棋子啪嗒掉在地上。
李世民勃然大怒:"荒谬!朕就是御驾亲征,也绝不让兕子远嫁蛮荒!"
"父皇息怒。"李承乾安抚道,"此事蹊跷,儿臣以为,松赞干布此举怕是另有所图。"他转向马周,"使者现在何处?"
"安排在鸿胪寺住下了。据驿丞观察,使者团中混有数名工匠模样的人,一直在暗中记录驰道的构造。"
李承乾眼中精光一闪:"果然如此!松赞干布是眼红我大唐的驰道技术。"他略一沉吟,"这样,明日朕亲自接见使者,你们如此配合..."
次日朝会,吐蕃使者禄东赞恭敬地献上国书和礼物。李承乾端坐龙椅,神色淡然:"贵国赞普的美意,朕心领了。但晋阳公主年纪尚小,不宜远嫁。"
禄东赞正要争辩,忽听殿外传来一阵骚动。只见晋阳公主一身素衣,手捧医书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两名抬着担架的侍从,上面躺着个吐蕃装束的伤员。
"皇兄恕罪。"小公主盈盈下拜,"儿臣方才在太医署救治了一名吐蕃商队的伤者,听说使者在此,特来请示是否让他随团回国。"
禄东赞大吃一惊:"这...这是我团中前日失踪的马夫!"
"此人摔下山崖,肋骨断了三根。"晋阳公主平静地说,"若非发现及时,早已丧命。现在伤势虽稳,仍需静养月余。"
朝堂上一片哗然。李承乾借机说道:"使者请看,我大唐公主精研医术,悬壶济世。若远嫁吐蕃,岂不是辜负了她救死扶伤的志向?"
禄东赞哑口无言。这时,工部尚书阎立德出列:"殿下,臣倒有个提议。既然吐蕃羡慕我大唐技术,不如派工匠前去指导他们修路,以换取边境和平。至于和亲之事,大可择宗室女封为公主下嫁。"
这一提议既保全了晋阳公主,又给了吐蕃台阶下。禄东赞思索再三,终于点头同意。朝议决定:封宗室女为"文成公主",择吉日下嫁吐蕃;同时派遣十名工匠赴吐蕃,指导修筑"唐式官道"。
退朝后,李承乾在偏殿单独召见禄东赞。屏退左右后,他直截了当地问:"松赞干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禄东赞犹豫片刻,终于坦白:"不敢欺瞒殿下。我吐蕃地处高原,物资运输艰难。赞普见识过大唐驰道之利,确实心生羡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