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城坐在车辕上,紧握着缰绳,赶着一匹枣红的骏马。马儿英俊而健壮,飞腾的马蹄如雷鸣般敲打着街市的土路,溅起雨后的泥水。
为躲避租界巡警的驱逐,张景城不得不选择柏油大道,绕过一条条泥泞的土路,急忙前往鲁迅的住处。
车厢里,王至诚和爷爷颠簸着,沉默不语,心里各自思索着什么。
马车在街道间穿梭,终于驶向一条笔直的柏油路。
马蹄声如急促的鼓点,约十多分钟后,张景城的马儿突然发出一声长啸,马车随之缓缓停下。
“到了。鲁迅就住在前面。”张景城对车厢里的爷孙俩说道,脸上带着一丝兴奋与期待。
“你怎么知道这个信息?”王至诚好奇地问。
张景城自信地说:“早年,鲁迅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东京公费留学,成为知己。厉绥之是景星学社的创始人,钱均夫则是文教界的代表人物,关键是他有一个儿子钱学森,现在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就读。”
“所以,你是通过钱学森找到钱均夫,再由钱均夫找到厉麟似,最后通过厉麟似和厉绥之得知鲁迅的住所。”王至诚感动于张景城的辛苦与聪明。
“聪明!”张景城得意地笑了笑。
“别开玩笑了,我们怎么去见他?”王至诚皱眉。
“我听姐姐说过,鲁迅的文章超越常人,他的性格也与众不同。我们三人一起去肯定不行。”张景城的语气认真,“我和爷爷在这等候,你一个人去最好。”
张景城指着车厢里的一个包裹,补充道:“鲁迅先生有三个嗜好:吸烟、喝酒和吃糖。烟酒太贵,就买了点糖。你见完鲁迅后,记得在东面的窦乐安路等我们。”
王至诚整理好随身的书画包,心中一动,跳下车厢。“糖我就不带了,给爷爷吧。见鲁迅这样的大人物,这些俗物不合适!我自有办法。”他话语中透出自信,整理了一下书画包。
“鲁迅先生具体在哪儿?”王至诚突然想起,问道。
“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在景云里。边走边问吧。”张景城摆了摆手,示意他尽快去。
王至诚心中无奈,最终只能默默地朝前走去。
根据史料记载,景云里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横浜路35弄,砖木结构的石库门三层楼房建筑。鲁迅当年因国字号当局监视,选择在这里作为他的第一处居所。
步入景云里,需从横浜路弄口进入。王至诚在交叉路口找了个地方,准备好笔墨纸砚,开始书写他的绝活:背临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至诚专注地写着,周围围观的人们也渐渐聚集过来,低声交谈,似乎对他的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至诚仔细询问周围的人,终于得知这里是文化人聚集的地方,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作家茅盾和教育家叶圣陶等名人都曾在此居住。虽然大家都知道鲁迅的名字,但对于鲁迅具体的住处,却没人能提供准确的信息。
那时的鲁迅居住在里弄中的“越界筑路”的华界一侧,那里刚刚建成的新房,没有卫生设施,也没有煤气。以他的经济条件,选择这样的住所已算奢侈。
时间流逝,王至诚心中不安,决定继续寻找鲁迅。
1927年10月3日,鲁迅与许广平乘坐太古公司的轮船抵达上海,先在爱多亚路的长耕里共和旅馆落脚。鲁迅的上海生活就此拉开帷幕。
第二天,鲁迅的朋友们如周建人、孙伏园、林语堂等相继上门拜访,鲁迅以欢快的心情邀请他们共进晚餐,气氛轻松友好。交谈中,鲁迅询问他的好友厉麟似何时从德国回国,表现出对朋友的关心。
在三弟周建人的陪同下,鲁迅最终相中了景云里的23号三层楼房,并于10月8日正式入住。此后,鲁迅与许广平的生活在这里开始逐渐展开。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至诚和张景城一起前往景云里寻找鲁迅。
就在王至诚准备继续寻找的时刻,他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个女子的声音:“先生临摹的可是‘琅琊本’的王羲之《兰亭序》吗?”回头一看,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位约三十岁左右的女郎,身穿黑白相间的棉布旗袍,虽然长相平平,却透着一股优雅的气质,恰是大上海典雅却不张扬的少妇。
王至诚微微一愣,礼貌地回答:“是的,您眼光独到,我正在练习这篇经典。”
“我也是鲁迅的学生。”她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聪慧的光芒。
王至诚一惊,却又立刻镇定下来,“我听说鲁迅先生,有好多学生,比如萧红、许广平、孙伏园、李求实、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大……都文笔出众。”
“但许广平的文学的确不行,不过借了先生的光。”少妇的脸上的笑容如春风般温暖,“鲁迅先生最近在忙些什么?”
“我正好想去见他,您能告诉我他现在在哪里吗?”王至诚迫不及待地问。
少妇微微思索,“鲁迅正在整理他的书稿。您可以跟我一起去,我正好要去探望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文化英雄联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文化英雄联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