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那天,周嘉阳盯着上面那所两千公里外、冰天雪地的北方大学校名,还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拗口的专业名称,心里没什么波澜。
父母脸上的欣慰是真切的,他也就笑着点头说“挺好的”。
就像当年没人料到林予冬会那么早和江见夏结婚一样,大概也没几个人能想到,高中物理常年徘徊在及格线边缘、打球比做题利索一百倍的周嘉阳,会一头扎进0和1的数字世界里。
年少时那场声势浩大又无疾而终的暗恋,像一根极细的鱼刺,卡在喉咙深处。
日子久了,吞咽时那点细微的异样感几乎成了习惯,仿佛它本就在那里。
只有在某些猝不及防的时刻——比如看到朋友圈里程橙分享的心理学案例分析,配图里她托着下巴思考的侧影;
或者深夜调试一个顽固Bug,突然想起高中一起去图书馆学习,她不耐烦地踢他凳子让他安静点的样子——那根刺才会猛地显露存在感,带来一阵尖锐又绵长的钝痛。
国庆假期,他飞回南城。
两千公里的距离,在踏上温暖潮湿的故土时似乎被瞬间抹平。
老朋友们聚在一起,热气腾腾的火锅蒸腾着熟悉的笑闹声。
许薇叽叽喳喳说着大学的奇遇,顾言推着眼镜安静地听着,林予冬和江见夏这对连体婴自然又坐在一起,低声说着什么,手指在桌下悄悄勾着。
周嘉阳嗓门最大,挥舞着筷子,绘声绘色地描述北方的干燥寒冷、暖气片的威力、澡堂子的坦诚相见,以及食堂里分量惊人的面食。
“嘿,你们是不知道,那大馒头,一个顶咱这儿仨!”他夸张地比划着,引来一片哄笑。
得益于他那仿佛天生自带阳光滤镜的大大咧咧性格,他在北方确实混得不错,室友称兄道弟,学业虽磕绊但也能跟上,连那凛冽的寒风似乎也格外优待这个笑容明亮的南方小子。
一切都挺好。
真的挺好。
只是——
“只是唯一不一样的是,”周嘉阳心里有个小小的声音在说,目光不受控制地飘向斜对面的程橙。
她正笑着接江见夏递过来的虾滑,脸颊因为热气微微泛红,眼神明亮,比高中时褪去了几分青涩莽撞,添了几分沉静。
她和江见夏都在S市圈子里,程橙在南城读应用心理学,离S市很近,她们的联系自然紧密。
“对了,”程橙咽下食物,眼睛亮晶晶地转向大家,“我们学校那个社区心理援助项目,就是我跟你们提过的那个,终于拿到市里的扶持资金了!多亏了陈哲学长帮忙牵线搭桥,他人脉真的广,而且特别热心……”
“陈哲”这个名字,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周嘉阳心里漾开一圈又一圈苦涩的涟漪。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从程橙口中听到这个名字了。
频率之高,语气之自然,带着一种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信赖和欣赏。
周嘉阳不动声色地端起杯子灌了口冰啤酒,冰冷的液体滑过喉咙,却压不住心口那股莫名的燥热和酸涩。
他花了很久才迟钝地明白一个道理:喜欢一个人,眼神、语气、提及的频率,都是藏不住的信号。
比如现在程橙的“陈哲学长”,听在他耳中,无异于一种宣告。
他莫名觉得喉间发苦,像含了一口没化开的盐粒。
为了掩饰那瞬间的失态,也为了驱散心头那点不合时宜的阴霾,他猛地放下杯子,声音拔高了几度,带着惯有的咋呼:“喂喂喂!光吃饭多没劲啊!走走走,下一场!KTV!咱们多久没一起嚎过了?今天必须唱到天亮,不醉不归!我请!”
他的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热烈响应。
包厢里,炫目的灯光旋转,震耳的音乐轰鸣。
啤酒一瓶接一瓶地开,气氛很快被炒热。
周嘉阳和程橙仿佛又回到了高中时代,抢着话筒,互相拆台点对方最不擅长的歌,程橙笑骂他“五音不全还敢挑战《青藏高原》”,他则回敬她唱《甜蜜蜜》像催命。
插科打诨,嬉笑怒骂,仿佛一切都没变。
但有些东西,终究不一样了。
那层看不见的隔膜,在喧嚣的掩护下悄然滋生。
周嘉阳感觉脑子越来越飘,脚下像踩着棉花,酒精让神经变得迟钝又敏感。
他抓起话筒,屏幕上跳出他点的歌,陈奕迅的《最佳损友》。
“来!这首,送给在座我所有的‘最佳损友’!”他故意用夸张的语调喊,引来一片嘘声和笑骂。
前奏响起,包厢里安静了一些。
周嘉阳清了清嗓子,努力想唱得标准,奈何粤语实在蹩脚,跑调得厉害,惹得许薇和林予冬毫不留情地大笑。
他也跟着笑,眼睛却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歌词:
“朋友 我当你一秒朋友
朋友 我当你一世朋友
奇怪 过去再不堪回首
怀缅 时时其实还有”
唱着唱着,那熟悉的、没心没肺的笑容还挂在脸上,视线却毫无预兆地模糊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六月底【校园】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六月底【校园】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