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他:“大王不用你,你咋不跳槽呢?”他说:“往哪儿跳?山东六国早晚被秦吞并,秦国不讲道义,我肯定不去。”新垣固劝他:“贤者在哪都该搞建设,你当魏相没多久就走,是志向没实现吗?咋跑这么快?”孔斌说:“正因为没啥改变才走啊!现在秦国一心想吞天下,跟他讲道义根本没用,救亡都来不及,还搞啥建设?以前伊挚在夏,吕望在商,两国还是没救,难道是他们不想干?是形势不允许啊!现在山东六国全是老弱病残,三晋割地求平安,两周投靠秦国,燕齐楚都跪了,要不了二十年,天下估计全是秦国的了!”
应侯复仇记:魏齐的悲惨结局
秦王为了给应侯范雎报仇,听说魏齐躲在平原君赵胜那,就花言巧语把平原君骗到秦国扣下,还派使者跟赵王说:“不把魏齐的头送来,你弟弟别想回国!”魏齐走投无路去找虞卿,虞卿直接甩了相印,跟他一起跑路,想去魏国找信陵君投奔楚国。信陵君犹豫见不见,魏齐一怒之下自杀了。赵王最后还是拿他的头给了秦国,秦国才放平原君回去。九月,五大夫王陵又带兵打赵国,武安君白起生病了,没去。
赧王五十七年,公元前258年,癸卯年:邯郸保卫战与毛遂自荐
正月,王陵打邯郸没占到啥便宜,秦王又派兵增援,结果王陵还是折了五校兵力。白起病好了,秦王想让他上,白起说:“邯郸不好打啊!诸侯的救兵天天都在来的路上,他们恨秦国很久了。秦国虽然长平赢了,但士卒死了一半多,国内空虚,现在跑大老远去打人家国都,赵军在里面守,诸侯在外面攻,咱必败!”
秦王亲自下令,白起不去;派范雎去请,白起还是称病不去。最后只好让王龁替王陵挂帅。
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平原君想从门客里挑20个文武双全的人一起去,只挑了19个,剩下的都不行。这时候毛遂自己站出来要去,平原君说:“贤才就像锥子放兜里,尖儿立马就露出来了。你在我门下三年,我咋没听说过你?你不行,留下吧!”
毛遂说:“我今天就是来求您把我放兜里的!要是早放进去,我早就整根锥子都露出来了,不止露个尖儿!”平原君只好带他去,那19个门客互相使眼色,偷偷笑他。
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聊合纵抗秦的事,从早上说到中午都没谈拢。毛遂按着剑一阶一阶往上走,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两句话就能说清!从早上说到现在,咋还没搞定?”楚王怒了:“你啥玩意儿?赶紧下去!我跟你老板说话呢!”
后面就是毛遂硬刚楚王,成功促成合纵的名场面啦,这波“逆袭”堪称古代职场自荐信的天花板!
评论
这段史料聚焦于战国末期秦赵博弈及相关列国动态,展现了军事谋略、政治权衡与人性抉择。
一、军事与政治的交织:战略短视与利益博弈
- 秦国的决策矛盾:长平之战后,武安君白起欲乘胜围邯郸,却因应侯范雎受苏代游说而罢兵。苏代以“灭赵后土地分属诸侯、白起功高盖主”为由,点中范雎私心,秦王竟因短期利益放弃灭赵良机。这暴露出秦国朝堂内斗对战略的干扰,也印证了“将相和则国强,不和则国危”的道理。
- 赵国的外交破局:赵王割地求和时,虞卿力谏“助秦自攻”之弊,提出“以六城赂齐,联齐制秦”的策略。此计妙在利用齐秦世仇,以土地为饵撬动合纵,最终迫使秦国主动媾和,展现了弱国在夹缝中以智谋破局的典型案例。
二、谋士的智慧:远见卓识与唇枪舌剑
- 虞卿与楼缓的辩论:楼缓主张“割地慰秦”,实则苟安;虞卿则看透“秦之欲无厌”,强调以实力示天下,避免“示天下弱”。两人之争,本质是“妥协换和平”与“抗争求生存”的路线分歧,虞卿的远见最终被实践验证——赵王派其联齐,秦使已至赵求和,足见外交威慑力。
- 毛遂自荐的胆识:平原君求楚合纵,毛遂以“锥处囊中”自喻,当楚王犹豫不决时,他按剑上阶,以“白起破楚都、辱楚王先祖”之事激怒楚王,迫使楚国缔结盟约。其胆识与辩才,堪称“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典范。
三、列国的众生相:短视与清醒的反差
- 魏国的燕雀之喻:魏王诸大夫认为“秦伐赵于魏有利”,孔斌(孔子六世孙)却以“灶突炎上,燕雀不知祸及”警示:秦乃贪暴之国,胜赵必攻魏。此论道破弱国“邻之祸非己之福”的真相,可惜魏国终未醒悟,后被秦蚕食。
- 子顺的无奈退隐:魏王聘子顺为相,他改革弊政却遭谤言,因“言不见用”而叹“尸利素餐”,最终退隐。他预言“不出二十年天下尽为秦”,道尽战国末期山东六国因内耗而衰、无力抗秦的宿命,其清醒中透着对时势的无力感。
四、人性的复杂:私欲与道义的冲突
- 应侯的私心:范雎因苏代“白起将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的挑拨,劝秦王罢兵,本质是维护权位。此举虽暂保相位,却使秦国错失灭赵良机,也埋下与白起的嫌隙,最终导致白起赐死,秦国自损栋梁。
- 虞卿的义举:魏齐遭秦追杀,虞卿弃相印与之偕亡,宁弃富贵而全道义,与赵王“取魏齐首与秦”的苟安形成对比,彰显士人的风骨与担当。
五、历史的启示:弱肉强食与智谋存亡
- 战国末期,秦国以军事强权蚕食天下,而六国或内斗、或苟安,终难合纵抗秦。此段史料揭示:在绝对实力差距下,智谋与团结是弱国的生存之道,但若无长远战略与执行力,终难逆转颓势。
- 从白起的军事天才到应侯的政治算计,从虞卿的外交智谋到子顺的无奈预言,历史的齿轮下,个体的选择既推动时局,也被大势裹挟,读来令人唏嘘。
这段文字如一幅战国末期的缩影,既见金戈铁马,亦闻朝堂诡谲,更显士人风骨,实为理解秦统一六国前天下格局的关键切片。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