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和魏王在韩国会面。
秦国又来攻打楚国,一下子占领了八座城邑。秦王给楚王写了封信,说:“当初我跟大王您约定结为兄弟,还在黄棘结盟,您把太子送来当人质,那时候咱俩关系多好啊。结果您家太子杀了我的重要大臣,也不道歉就跑了。我实在气不过,就派兵去打您的边境。现在听说您又把太子送到齐国当人质求和。咱秦国和楚国边境挨着,又有联姻关系。要是咱俩关系不好,咋号令其他诸侯呢?我希望能跟您在武关见个面,当面把事儿说清楚,结盟之后各自回去,这是我的心愿呐!”楚王收到信后很纠结,想去吧,怕被秦国骗;不去吧,又怕秦国更生气。昭睢就劝楚王:“别去,派兵守好自己就行!秦国就跟虎狼似的,一心想吞并其他诸侯,不能信他们!”可是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楚王去,楚王最后还是去了秦国。秦王让一个将军假扮成自己,在武关设下埋伏。楚王一到,就关上城门把他劫持了,带着他往西到了咸阳,在章台宫朝见,秦王用对待附属国臣子的礼节对待楚王,还逼着楚王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王想先结盟,秦王却非要先拿到地。楚王气得说:“秦国骗我,现在还强迫我割地!”就不再答应秦王,结果被秦国扣下了。楚国大臣们着急了,一起商量说:“咱大王在秦国回不来,还被要挟割地,太子又在齐国当人质。要是齐国和秦国合起伙来,楚国可就危险了。”有人就想在国内立其他王子当王。昭睢不同意,说:“大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其他国家,现在要是违背大王的意愿,立他的庶子当王,不合适!”于是就派人假装楚王去世,到齐国报丧。齐湣王召集大臣们商量咋办,有人说:“不如扣下太子,让楚国割让淮北的土地。”齐国丞相说:“不行。要是楚国在郢都另立了新王,咱这不就白扣个人质,还落个不义的名声嘛。”那个人又说:“不是这样。要是楚国立新王,咱就跟新王谈条件,说:‘给我下东国,我就帮大王杀了太子。不然,我就联合其他三国一起拥立太子。’”齐王最后听了丞相的话,把楚国太子送回了楚国。楚国人就立太子当了王。秦王听说孟尝君很有本事,就派泾阳君到齐国当人质,邀请孟尝君来秦国。孟尝君到了秦国后,秦王任命他为丞相。
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癸亥年)
有人跟秦王说:“孟尝君要是当了秦国丞相,肯定先想着齐国,秦国可就危险啦!”秦王一听,就把楼缓任命为丞相,把孟尝君关了起来,还想杀了他。孟尝君就找人向秦王的宠姬求救,宠姬说:“我想要你那件白色狐皮裘。”孟尝君之前已经把白色狐皮裘献给秦王了,没办法满足宠姬的要求。这时候,他有个门客擅长偷东西,就偷偷溜进秦国仓库,把狐皮裘偷出来献给了宠姬。宠姬就在秦王面前替孟尝君说好话,秦王就放了孟尝君。可秦王很快又后悔了,派人去追。孟尝君逃到函谷关。函谷关有规定,鸡叫了才放旅客出关。那时候天还早,追兵马上就到了,孟尝君又有个门客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野鸡都跟着叫起来。孟尝君这才趁机出关,逃了回去。
楚国人告诉秦国:“托祖宗保佑,我们楚国已经有新王啦!”秦王一听,气坏了,发兵从武关攻打楚国,杀了五万人,还占领了十六座城邑。
赵王封他弟弟赵胜为平原君。平原君喜欢结交有本事的人,家里的门客常常有几千人。有个叫公孙龙的,特别擅长“坚白同异”这种辩论,平原君就把他当成座上宾。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跟公孙龙辩论“臧三耳”这个话题,公孙龙说得头头是道,辩论得可细致了。孔穿没回应,过了一会儿就走了。第二天,孔穿又去见平原君。平原君说:“昨天公孙龙的辩论确实厉害,先生您觉得咋样?”孔穿说:“是挺厉害,差点就让人相信‘臧有三只耳朵’了。不过,这说法实际上很难成立啊!我还想问您:现在说‘臧有三只耳朵’,难成立而且不符合实际;说‘臧有两只耳朵’,容易理解而且是对的。您是会相信容易理解又正确的,还是相信难成立又不对的呢?”平原君被问得答不上来。第二天,平原君跟公孙龙说:“您别再跟孔子高辩论了!他是道理胜过言辞,您是言辞胜过道理。光靠言辞,最后肯定得理屈词穷。”齐国的邹衍路过赵国,平原君让他和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说法。邹衍说:“不行。辩论这事儿,是要区分不同类别,让它们互不干扰,梳理不同观点,别让它们混乱。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让人明白你说啥,别故意把人弄糊涂。这样,辩论赢的人能坚守立场,输的人也能学到东西。像这样,辩论才有意义。要是用一堆繁琐的言辞、华丽的辞藻,再加上巧妙的比喻来转移话题,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就损害大道了。那种为了争论而争论,一直争到最后才停的做法,对君子没啥好处,我邹衍不干。”在座的人都觉得邹衍说得对。从这以后,公孙龙就渐渐不受重视了。
评论:这段历史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战国风云大戏”!各国之间的利益纷争、权力角逐,真可谓是波谲云诡。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前瞻性,通过军事改革让赵国实力大增,在战国舞台上崭露头角。秦国这边,内部权力斗争与对外扩张同步进行,魏冉凭借自身能力掌握大权,秦国也在不断蚕食他国领土。楚国则因决策失误,怀王轻信秦国,陷入困境,国家命运急转直下。而齐国、魏国、韩国等国在合纵连横的局势中,不断权衡利弊,调整策略。同时,这一时期的谋士说客们凭借口才和智谋,对各国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像公孙龙的辩论、邹衍的观点,都反映出当时学术思想碰撞的激烈程度。从这些故事能看出,在战国这个复杂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决策关乎生死存亡,正确的战略和用人能让国家走向兴盛,反之则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