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焕接到旨意时,正在府中与粮商张老板对账,账册上 “西直门粮万石,转卖银五百两” 的字样格外醒目。他听完传旨太监的话,脸色骤变,支走太监后,赶紧让人备轿,往镇刑司提督石崇的府第赶去。石崇的书房里,炭火盆烧得正旺,刘焕捧着茶盏,手指不停摩挲杯沿,声音带着焦虑:“石提督,陛下要发内帑犒军,这可如何是好?咱私吞粮饷的事,要是士卒得了赏,日子好过了,保不齐有人会往外说,到时候咱们都得完蛋!”
石崇放下手中的密信(写给瓦剌细作的,尚未寄出),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指腹敲了敲案面:“慌什么?你是户部尚书,内帑归你管,就说‘内帑金银久存库中,需逐箱清点核对,至少三日方能发放’,先拖上一拖。再者,士卒守城本就是分内之事,哪能动不动就赏?我这就去拟奏疏,参谢渊‘滥请赏赐,耗损国帑,意在邀买人心’,让陛下也掂量掂量。” 刘焕听了,心里稍安,点头道:“还是提督想得周全,只要拖过这几日,说不定能找个由头,把犒军的事压下去。”
谢渊在兵部等了半日,不见刘焕有任何动静,心里渐渐起了疑。这时,户部侍郎陈忠(正三品)匆匆赶来,他穿着一身便服,显然是怕被人察觉,进门后先左右看了看,才将一本装订整齐的账册塞到谢渊手里,声音压得极低:“太保,刘焕根本不是要清点内帑,他是故意拖延!这本是通州仓去年的粮账,您看这一页 ——‘西直门粮万石,转卖张记粮行,得银五百两’,下面还有刘焕的朱笔签名,他把士卒的救命粮卖了换钱,现在怕士卒得赏后怨愤,揭他的短,所以才阻挠犒军!”
谢渊翻开账册,指尖拂过 “五百两” 的字样,气得手都在抖 —— 那万石粮,够西直门士卒吃三个月,刘焕却为了一己私利,转卖给粮商,如今还敢阻挠犒军,简直是丧心病狂。“还有,” 陈忠又凑近一步,声音更低了,“我刚从户部出来时,看见刘焕的轿子往石崇府去了,两人肯定是串通好了,要一起压下犒军的事。石崇那边,怕是还会在朝堂上参您一本,说您‘借犒军邀买人心’。”
谢渊握紧账册,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眼神却变得愈发坚定:“多谢陈侍郎告知实情,某这就去御书房,跟陛下禀明一切。刘焕、石崇这般置士卒生死于不顾,若不揭穿他们,日后不知还会有多少忠勇之士遭他们迫害!” 他即刻起身,将账册揣进怀里,带着两名亲卫往皇宫赶,脚步比来时更急 —— 他怕晚一步,刘焕和石崇就会编造出更多谎言,耽误犒军的事。
萧桓在御书房果然收到了石崇的奏疏,上面写着 “谢渊屡请发内帑,实乃借犒军之名,笼络士卒,意在培植私党;士卒守城本为天职,滥赏不仅耗损国帑,更易滋长骄惰之心,望陛下三思,驳回谢渊之请”。萧桓本就对动用内帑有些犹豫,见石崇这么说,心里更是犯了嘀咕,便召来李东阳(正一品,内阁首辅)商议。
李东阳接过奏疏,看后沉吟片刻,道:“陛下,谢太保忠勇,必无邀买人心之意;石提督之言,亦需斟酌。不如陛下亲赴西直门,亲眼看看士卒的情况,再做决断 —— 若士卒真如谢太保所言那般困苦,发内帑犒军,既可慰忠勇,亦可显陛下仁心;若情况不实,再驳回不迟。” 萧桓觉得有理,便决定亲赴西城。
刚到西直门的临时伤营,萧桓就听见庙内传来阵阵低低的呻吟,那声音里满是痛苦,却又透着隐忍。他走进庙门,眼前的景象让他瞳孔骤然收缩 —— 稻草堆上,伤卒们有的断了手臂,有的腿上中箭,破布裹着的伤口渗着血,寒风一吹,疼得他们浑身发抖;一个老卒怀里抱着一个已没了气息的年轻卒子,手指轻轻拂过卒子的脸,嘴里反复念叨着 “孩子,对不住,叔没护住你”;墙角的李小五,正用冻得发紫的手,帮王小二擦拭伤口,两人的脸上都没有一点血色。
“陛下……” 王小二见了萧桓的龙袍,挣扎着想要起身,却因牵动伤口,疼得倒在稻草堆上,冷汗瞬间浸湿了破衣。萧桓快步上前,小心翼翼地扶住他,看着他化脓的伤口、冻裂的手指,心里一阵愧疚,眼泪差点掉下来:“孩子,快躺下,别乱动。是朕对不住你们,让你们受苦了。朕身为君父,却没能让你们吃饱穿暖,还让你们流血受伤,这都是朕的过错啊!” 他转身对身后的太监高声道:“传朕的旨意!即刻打开内帑,黄金五千两、白银十万两,尽数分赏西直门守军及阵亡家属,不得有误!谁敢阻挠,以抗旨论处!”
刘焕接到萧桓的旨意时,正在石崇府中商量如何进一步拖延,得知皇帝已亲赴西城,还下了死命令,知道再也拖不下去,只能不甘心地起身回户部。可他心里仍存着一丝侥幸 —— 内帑的钥匙在他手里,管库郎中是他的亲信,或许能找个由头,再拖上半日,说不定还能想出别的办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