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和唐朝时期,百姓不仅悬挂《白泽图》,还把白泽的形象刻在器物上:铜镜背面铸造白泽的纹样,意为“照出妖邪、避开灾祸”;儿童的衣服上绣上白泽的画像,意为“守护孩童、平安健康”;甚至官员的印信、读书人的佩饰上,也常常有白泽的纹样,取“借助它的智慧,分辨奸邪、识别异类”的意思。
三国时期,曹植在《七启》中写道“观先王之轨,览白泽之图”,将《白泽图》与“先王之轨”并列,视其为“智慧的源泉”;唐代诗人陆龟蒙在《怪松图赞》中以“名得白泽,形存仓颉”的典故 ,将白泽的“认知能力”与仓颉的“分辨能力”相提并论,称赞其智慧广博。
进入当代,随着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发展,白泽的形象迎来了新的演绎——在徐公子胜治所着的《从姑获鸟开始》中,白泽不再是“用于辟邪的祥瑞”,而是“昭心能力的传承源头”,是主角“识别鬼神、分辨真伪”的核心力量。
在小说的设定中,“昭心”是一种“通晓万物本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源头,正是白泽。主角继承白泽的“昭心”能力后,能识别鬼神精怪的“本心”——是善是恶、是真是伪,都能一眼看穿;能理解鸟兽草木的“情感与意志”——能听懂松风诉说的忧愁,能明白鸟兽传递的求救信号;更能在复杂的“鬼神布局”中,凭借“昭心”能力找到破解的方法。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