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周末。
95号院的贾家忽然有人回来了,邻居们纷纷出来看热闹。
原来是小当从上海回来了。
与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他的丈夫和一个尚且在襁褓中的婴儿。
这消息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立刻在周末略显慵懒的四合院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贾家的房门多年未曾这样热闹地敞开过了,如今不仅开了,里面还传出了婴儿嘹亮而健康的啼哭声,以及大人们带着南方口音的软语。
最先被惊动的是三大爷。
他正提着鸟笼子准备出门遛弯,瞧见贾家门口停着两个崭新的行李箱,再一听那动静,立刻收住了脚步,踮着脚就往里瞅。
紧接着,隔壁的张婶、李嫂也都闻声出来,手里还抓着摘了一半的韭菜或是没纳完的鞋底。
“哎哟喂,这是……小当?真是小当回来了?”三大爷眯着眼,看清了屋里那个穿着时髦咖色毛呢大衣、烫着一头精致卷发的年轻女子,虽然变化不小,但眉眼里还能看出小时候的模样。
小当闻声转过身,脸上带着笑,却也有一丝久别重逢的拘谨:“三大爷,是我,我回来了。”
她说着,一边轻轻拍着怀里裹在柔软襁褓中的婴儿。
她身旁,站着一个戴着金丝边眼镜、穿着笔挺中山装的男人,看起来文质彬彬,手里还拿着一个上海带来的精致点心盒子。
他见邻居们围过来,连忙上前一步,带着温和却不失距离感的笑容:“各位邻居好,我是小当的爱人,姓周,周文渊。
我们刚从上海调回北京工作,以后就搬回院里住了,还请各位老邻居多多关照。”
这周文渊说话斯文有礼,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略带一点南方口音的柔和,与院里大嗓大气的爷们儿婶子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递上点心盒子:“一点上海的特产,不成敬意。”
“哎哟,太客气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张婶接过点心,眼睛却不住地往小当怀里的孩子身上瞟,“这是你们的娃娃?多大啦?真白净啊!”
“快四个月了,叫萌萌。”小当脸上泛起母亲特有的柔光,稍微侧身让邻居们看了看孩子的小脸。
那孩子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陌生的人群,也不怕生。
这时,得到消息的秦淮茹和贾张氏也急匆匆地从外面赶了回来。
秦淮茹一眼看到女儿和外孙,眼圈立刻就红了,也顾不上和邻居们寒暄,上前就接过了孩子,嘴里不住地念叨:“我的乖孙哟,可算回来了,让姥姥看看……”
贾张氏则拉着小当的手,上下打量,又是欢喜又是埋怨:“死丫头,回来也不提前拍个电报!这冷不丁的……”
院里顿时热闹非凡。
许大茂也背着手溜达过来,瞧着周文渊那派头,又瞄了瞄那崭新的行李箱,啧啧两声:“从上海回来的?那可是大地方。
周同志在哪个单位高就啊?”
周文渊推了推眼镜,谦逊地笑了笑:“单位还在办理手续,暂时在机械工业部下面的一个研究所。”
“部里的研究所?”许大茂眼睛一亮,这听起来就是个有油水的单位,“了不得,了不得!知识分子啊!”
周围的邻居们看周文渊的眼神又多了几分好奇和尊重。这95号院,工人、店员、退休职工居多,像周文渊这样在部委下属研究所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可是稀罕人物。
小当和周文渊带来的,不仅仅是久别重逢的喜悦,更仿佛一股来自南方大都市的、与四合院日常气息截然不同的新风。
他们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甚至那个婴儿用的、印着外国字母的奶瓶和柔软的纸尿布,都成了邻居们私下里议论的新鲜话题。
“瞧见没,小当那大衣,电视里上海姑娘都那么穿!”
“人家那孩子用的那叫啥?尿不湿?听说不用洗,用完就扔!”
“啧啧,部里的研究所,那待遇能差得了?你看那周同志说话的劲儿,就跟咱不一样。”
就连三大爷,回家后都对三大妈感慨:“贾家这女婿,看来是个人物。
跟咱们院里这些糙老爷们儿不一样,人家是玩笔杆子、搞技术的。”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自然也传到了陈小满和安雨琪的耳朵里。
安雨琪在院子里遇到秦淮茹,还特意去看了看小宝宝,回来跟陈小满说:“孩子真可爱,小当看着也成熟多了。
她那个爱人,姓周的,一看就是个有学问的,听说搞机械研究的。”
陈小满正在看文件,闻言抬起头:“从上海回来的机械研究所的?嗯,现在国家确实急需这方面的技术人才。”
他对此倒没有太多好奇,只是觉得院里多了一户正经人家是好事。
至于“洋派”作风,经过前番“洋药”的风波,他已然更加淡定,外在的形式固然能吸引眼球,但真正的里子,还得看长远。
小当一家的回归,像是一扇突然打开的窗,让95号院的居民们得以窥见一丝改革开放浪潮下,更大世界里正在发生的流动与变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觉醒系统:四合院里享受生活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觉醒系统:四合院里享受生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