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的指尖在冷光控制台上疾速跳跃,汗珠沿着她的太阳穴滑落,却不敢去擦。
她面前的“声纹墙”如同一面黑色的深渊,无数光流在其中穿梭,每一条都代表着一个独立的共振感应器。
她刚刚完成了新阵列的接入,将基地的感知触角,史无前例地探入到了北极冰层之下。
那里,一道微弱到近乎幻觉的信号正在起伏,像是沉睡巨兽的呼吸。
这道信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与另一组数据的关联。
苏瑶深吸一口气,调出了一个被尘封十年的数据库,标签是“风传教学异常记录”。
这是许墨留下的遗产,也是整个绿洲文明最大的谜团。
当她将这些异常数据按时间轴铺开时,心脏猛地一沉。
绿洲选址,教育纲领修订,根节点协议升级……每一次,当人类的集体智慧陷入迷茫与争执的死胡同,当文明的航船即将搁浅在认知的浅滩,那神秘的风声就会如期而至。
它们并非胡乱吹拂,而是精准地掠过特定的建筑、峡谷或机械结构,激发出一种独特而可被解读的声学模式。
它们不是答案,更像是提示。
苏瑶的呼吸变得急促。
她猛然意识到一个颠覆性的事实:许墨从未“讲”过任何一节课。
他只是一个调音师,在文明最需要的时候,拧动了那根看不见的弦,让喧嚣的争论静止,让所有人听见自己内心深处,那个早已存在、却被噪音掩盖的共同想法。
他不是传道者,他只是一个回音的放大器。
就在苏瑶的认知被彻底颠覆的同时,千里之外的“第一声源”广场上,林小雨正被另一个更具体的谜题困扰。
一个名叫阿哲的孩子,正对着自己用半截废弃铁管和一张高弹性膜做出的简易共鸣腔唉声叹气。
无论他怎么拉伸或放松那张膜,发出的声音都沉闷而走调。
傍晚的风开始变得凛冽,带着戈壁特有的干燥和凉意。
当一股气旋恰好掠过那根铁管的边缘时,一阵清晰、悠扬的旋律毫无征兆地响起。
那声音空灵,带着金属的颤音,却精准地组合成了一段话。
正是昨天,基地主控黑板上自动浮现的那句——“别记,去听”。
广场上瞬间安静下来,所有孩子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惊愕地看着那个简陋的装置。
林小雨第一个反应过来,她几乎是扑了过去,按下了随身录音设备的回放键。
音频被导入便携分析仪,一道频谱图在屏幕上展开。
她的瞳孔骤然收缩。
这段声音的基频,与数据库里保存的许墨脑波样本的特征频率,完全一致!
但诡异的是,它的相位是彻底紊乱的,就好像不是一个单一的声源发出的,而是由千万个微弱到无法分辨的回声,在同一瞬间叠加而成。
它来自四面八方,来自每一个孩子的呼吸,每一片树叶的颤动,每一粒沙尘的碰撞。
林小雨下意识地伸出手,仿佛想触摸那阵风。
她对着空无一物的空气,用几不可闻的声音轻声问道:“是你吗?许墨老师?”
风穿过她的掌心,冰凉而真实。
一个轻柔的颤音,仿佛由无数个声音汇聚而成,直接在她耳蜗里响起:“是你自己。”
与此同时,西部断崖带的深谷中,小海正经历着绝望。
脚下的地面毫无预兆地塌陷,他和整支巡查队都坠入了这个深不见底的裂谷。
通讯设备在坠落中摔得粉碎,唯一的紧急信标也无法穿透厚重的岩层。
食物和水正在迅速告罄,几次试图攀爬都以队员受伤和岩壁的再次剥落告终。
夜幕降临,深谷中一片死寂,只剩下队员们沉重而压抑的呼吸声。
小海靠在冰冷的岩壁上,几乎已经放弃了希望。
就在这时,风势突变。
原本在谷口平缓流动的气流,仿佛被一只无形巨手搅动,猛地灌入谷底。
风不再是柔和的吹拂,而是卷着无数细小的沙粒,像霰弹一样撞击着周围的岩壁。
“砰……嗒嗒……砰砰……”
起初,这只是令人烦躁的噪音。
但渐渐的,小海的眉头皱了起来。
作为许墨早期的学生,他曾接受过一种极为特殊的训练。
他本能地开始记录那些撞击声的节奏和落点。
长音、短音、停顿、位置……一个小时后,他手中的记录笔停下,额头上全是冷汗。
那不是杂乱无章的撞击。那是一组坐标。
更让他毛骨悚然的是,这组数据的编码格式,是他只在教科书上见过的,由许墨在绿洲建立之初发明的“地质摩斯码”。
因为效率低下,这套编码早已被淘汰了二十年。
他不敢相信,但求生的本能压倒了所有的疑虑。
他带着仅存的力气,带领队员们按照坐标的指引,在谷底一处看似完整的岩壁上摸索。
最终,他们找到了一道被浮土掩盖的隐蔽裂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核废土上崛起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核废土上崛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